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走进音乐剧《绽放》
今年9月7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担任指导单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出品的大型音乐剧《绽放》在北京完成首演,此后开启首轮巡演之旅,依次前往深圳、上海、昆明、重庆、太原、武汉等城市。《绽放》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为原型,紧扣张桂梅事迹的两大关键词“奉献”和“改变”,以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剧艺术形式展现了张桂梅的个人情感、社会责任、奉献精神。日前,记者采访了《绽放》的编剧冯必烈先生,听他讲述作品的创作历程,讲述张桂梅老师的感人故事。
————————————————
为热爱牺牲,为信仰奋斗
中国教师报:音乐剧《绽放》以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为原型,讲述了她奉献在贫困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感人故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绽放》的编剧,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部音乐剧的主要情节,以及各个章节、段落之间的关联。
冯必烈:音乐剧中的几个核心情节是我们第一次组团去采访张桂梅老师时她亲口讲述的。
第一个情节是“家访”,张老师去山区家访,看到有辍学女生嫁人,决心建立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改变辍学女生的命运,她说“救一个女孩等于救三代人”。这个情节也激发了相关唱段《谜题》《家访》《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
第二个情节是“筹款”。因为缺少建校和运营资金,张老师去乞讨筹款,甚至被不明真相的人当成骗子遭受冷言冷语。张老师觉得很屈辱,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她不屈不挠继续坚持。相关唱段《烈日暴雨雷鸣》《筹款的骗子》《屈辱与坚持》《我有一个梦想》等表达了这个情节。
第三个情节是“老师们离开”。在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成立后,张老师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17名教师离开了9名,幸亏有几名党员骨干留了下来与她并肩作战。这是第一幕结尾和第二幕开始的主要情节。
第四个情节是“逃学”。一些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和个人原因逃学:有的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有的是因为早恋,有的是因为进学校时基础太差对学业丧失了信心……剧中劝解孩子的“有趣”方式也是张老师讲述的,这一部分特别能体现她机智的一面。
最后的高潮是“绽放”。张桂梅老师在带领学生冲刺高考的过程中病倒了,但她依靠自己的信念战胜了病魔,最终带领学生考出了好成绩。
以上几个核心事件呈现了张桂梅老师的不同侧面:她的敢为人先,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为热爱牺牲,为信仰奋斗。
传递最朴实的正能量
中国教师报:张桂梅老师扎根云南山区40多年,这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故事,创作团队是如何取舍的?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冯必烈:张桂梅老师的优秀事迹实在太多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呈现张老师40多年的全部事迹,而是集中选取了她建立女子高级中学前后那几年的故事,这也是戏剧张力最强的阶段。为了更好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完整性,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艺术化处理,包括将前期误会张老师是骗子的人物与后面受到她教育的人物进行了融合。剧中“老陈”这个人物是看待张老师“众多视角”的一个集合,他的“穿针引线”让故事主线更加紧凑。
为了打磨剧本,主创主演团队两度赴云南省华坪县采风,召开了百余次创作会议并几易其稿。这个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与张老师本人的交流。之前就看过许多有关张老师的报道,非常感动。见到张老师以后,感动之余更多是被她倔强、乐观、幽默的个性所折服。得知我们写音乐剧,张老师特意叮嘱:“别把我写得太惨啊!”其实,张老师与大多数人想象的样子是有差别的,比如她向学生训话时并非一味的严肃,而是时不时调侃一下,乐观主义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张老师以身作则克服困难,给学生传递了最朴实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胜过千言万语。
用芬芳融化冰霜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这部音乐剧最动人的是哪些内容,张桂梅老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有哪些?
冯必烈:张桂梅老师是失学女孩重获新生的一道希望之光。从“林海雪原”来到“彩云之南”,为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张老师在这里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张老师节衣缩食、绞尽脑汁,才让她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贫困而辍学。张老师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近1500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随着孩子越来越有出息,张老师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患上了各种疾病,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工作,没有放下肩膀上的重担。
张桂梅老师的出现让这个社会充满了温暖,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献自己,照亮他人。张老师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动力。张老师的事迹也唤醒了大家骨子里的温良,从古至今有无数“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的人,正是这样的举动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有凝聚力,也让每个人的内心更加温暖。
张桂梅老师傲立风雪、传递芬芳的精神,不仅让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之花绽放,而且让孩子在希望之光的沐浴下绽放出生命的芬芳。剧中许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精神,但最集中体现的还是《绽放》这首核心唱段——张桂梅在死亡边缘获得重生,她就像破土而出、迎着风雪绽放的梅花,傲然在红岩中屹立。不同于一些上来就起高调的歌曲,这个唱段由弱到强、向死而生,紧紧贴合剧情——犹如梅花绽放,用芬芳融化冰霜,用尽一生来歌唱。
用音乐剧呈现教育精神
中国教师报:音乐剧受到了许多关注和好评,您认为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音乐剧中的歌曲、舞蹈、舞台艺术这些元素又是如何融入整个故事的?
冯必烈: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本身就非常感人,真实事迹的力量永远是吸引观众的最核心元素。当然,舞台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戏剧创作有着自身规律:比如人物、时间、地点的集中表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音乐性和诗化的表达。之前在创作《方志敏》《钱学森》《周恩来》等人物传记类歌剧、音乐剧时,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这个“加工”其实需要剧中人物的本人或他们的后人给予一定艺术自由度,音乐戏剧毕竟不同于纪录片或纪实文学,它本身具有的浪漫气质和诗化风格正是这个艺术门类的魅力所在。当真实感人的事迹与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流程、创作手法相结合,就会形成“好听好看、有笑有泪”的艺术作品。
作为音乐剧,在选取内容素材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要考虑音乐性和舞台呈现,有的情节或许特别适合话剧、影视剧,但并不那么适合音乐戏剧的表现背景。因此,在选取情节的时候需要反复推敲,既要有利于文学的呈现,又要有利于歌曲、舞蹈的呈现。
对于人物塑造而言,一个真实的人物是立体的。张桂梅老师除了华坪女子高中校长的身份,还是孤儿院的院长,是孤儿慈祥的妈妈,是一名极具个性、不服输、乐观风趣的女性。善解人意的时候,张老师是女生的知心“闺蜜”;严格起来的时候,张老师也是学生害怕的“巫婆”——“巫婆”这个外号是张老师告诉我们的,她说她知道有些学生这么给自己起外号,这恰恰是张老师真实、丰富的形象表现。
张桂梅老师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生、家长、孤儿、老师、领导、社会上的人……她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建校前后那几年,她的生活中不断涌现各种难题,都需要她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的音乐剧,在戏剧节奏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通过文学和音乐刻画张老师“多面手”的形象,不依靠说教,而是依靠一个个事件和人物关系,来表现张老师如何成功建校,如何解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战胜病痛,如何将大爱传递……
其实,用音乐剧呈现教育精神是一种创新尝试,我们发现真实动人的故事完全可以融入更多青春、活泼、酷炫的艺术形式,相信中国原创音乐剧会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后续也会继续挖掘与教育相关的音乐剧题材,期待《绽放》能够走进校园,与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见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