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寻“问”而学
“生问课堂”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开展教学的方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依托问题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最终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实现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深度钻研教材文本,联想设问,把握新知教学重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经过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结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这个重难点的探究和发现的完整过程?根据设想,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提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3次动手操作围三角形的过程,不断感悟、层层深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研究材料,以问引思,打开新知探究之路。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三角形的样子,用手比画出三角形,强调“围成”这一概念,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了规范性依据。然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操作,初步感知3张各不相同的纸条有“围成”和“围不成”两种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精心设计的材料演示,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提出“为什么有的围成了,有的围不成”“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与它的3条边有没有关系”“三角形的3条边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顺势引导学生展开新知的探究。
适时抓住研究结论,启发提问,揭示新知内外联系。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再次尝试操作,通过把两张长度相同的纸条其中一张剪开,变成3张纸条。学生无论怎样尝试,发现都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当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的结论。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启发学生再次提问,学生自然提出了好问题:“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根据细化后的问题,学生经过推理和操作逐一得出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猜想—推理—验证”数学思想方法。
总结回顾研究过程,生生追问,领悟知识研究方向。在学生探究出“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结论后,我有意“刺激”学生:“是不是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通过生生追问、深度辨析,最终完善了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样分层探究、细化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任意”一词的理解,得出了完整的三边关系结论。
课的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三角形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生生追问的过程中打开了思维的阀门,为后续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探索“生问课堂”的路上,我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人民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