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让学生有更多的提问机会
“生问课堂”是“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课堂”,也隐含“生长提问能力的课堂”之意味。我们倡导并探索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型,其大致形式为:在课堂上,教师依托一定的材料,把握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自主释疑。
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提出,课堂的推进要依托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与常见的课堂相比,困难是显见的,这就难免会引发教师的不解——明明教师提问能精准高效地把握课堂,何必进行如此有挑战性的学生提问呢?
这要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重点强调的一个核心词“创新意识”谈起。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首次提出“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办法”。
之所以要在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最需要最紧缺的就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有怎样的特征?应该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见别人所未见的问题,能提出别人所想不到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打基础的阶段,饱含思维特质的数学课程更是思维训练的最好载体。所以,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显然是数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目标追求,彰显出国家对数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殷切希望。
今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过去10余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将“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眼光”加以强调,并指明了其与创新意识的关联——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问的高位引领,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团队不断增强对这个有意义的教学研究点的重视。主动尝试、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成为更多有教育信念和育人情怀的数学教师的教研行动。
“小学数学‘生问课堂’教研联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成立至今,100多所联盟学校的各位数学教师,都在日常的课堂或校本教研中主动践行着“生问”理念。他们或是精心设计提问材料,或是巧妙营造提问环境,或是用心开展提问活动,或是主动变化评价机制……形式多样,视角不一,深浅有别,但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让学生养成敢提问、愿提问的意识,掌握能提问、善提问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本期3篇文章中,我们看到郭兆娜老师所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就能够感受到她已经把“生问”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备课时找寻着“学生提问”的关键点,设计着“以问引学”的路径;我们看到陈亚楠老师的“新版乌鸦喝水”,就能体会她教学理念的嬗变,也为她的学生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感慨;我们看到张炳阳老师跳出了在一节课中开展研究的局限,分享了她将“生问”理念置于单元整体视角下创新教学的喜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育人理念,优化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