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研究幸福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就不会体验到。

    我的研究之路始于2006年,当时的我39岁,工作已经20年,所在的重庆巴蜀小学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打算组织团队研发学校文化标准。在不断回溯历史与现实调研中,学校希望找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此,学校组建了一个3人研发团队,我是团队成员之一,我们3个人既是研究者又是研究对象。

    我们这个团队是异质组合。有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曾经的中师生,做过校长,有很强的思考力和实践力,他负责研究整体设计与行动规划;有数学学科背景的教研主任,他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我们团队的精神担当;而我的语文背景和女性视角对内是很好的黏合剂,对外能够确保研究成果和相关要求顺利上传下达。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两位伙伴不断对我过往的教学追根溯源,提出了“本色语文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典型的从实践到理念的过程,是一线教师最亲切也是最可行的研究方式。模式的提出带给我极大的研究热情,从新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带着清晰的研究目的和强烈的反思意识,一学期写下28篇教学反思,完整记录了整个研究过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虽然上了100多节语文课,但每节课到底在做什么,我都能回忆得很清楚,在研究视野下所有课构成了一个整体。如今,这份3万多字的研究纪实成了难得的个案资料,带领更多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2008年,《本色语文教学模式建构与研究》成功申报重庆市规划课题,这个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课题是我研究的起点。2012年,我被调到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为一名教研员,这是很大的角色转变。在45岁的年纪,我提醒自己不要盲动,要基于岗位做研究,不能仅凭个人爱好。当时我有两个判断,一是希望在写作领域展开研究,这方面研究不多;二是从理论到实践开展区域研究,这是我的角色要求。

    我用两年时间终于找到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写作理论,那就是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记得当时我带着团队到西南大学请教荣维东教授,一起讨论研究的可能性。2014年,《交际语境写作实践研究》成为我的第二个省部级课题。

    有了理论支撑,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就很清晰,我与团队开发了“小学交际语境写作课程”,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真实写作理论出发,将高校、教研与基层学校结合起来,研发了基于交际语境写作课程1—6年级小学生写作结果指标体系,建构了小学交际语境写作课程框架与内容体系,系统推出了交际语境写作课程典型课例并从中提炼出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索了交际语境写作的基本教学策略。

    这套研究系统致力于解决小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现实问题,团队在全国赛课上推出了两节课例《我是小小推销员》《我的心儿怦怦跳》,获得了重庆市赛课的最好成绩。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理论的力量,也充分体会到从理论到实践这条路的艰难与意义,经由这个课题,我也真正定位了教研员“桥”的岗位价值。

    2018年,第三项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美好课程建设与研究》如期而至,我的研究视野再次打开,历时3年正式出版了《开口即美——我的朗读课》《开篇即美——我的阅读课》《开卷即美——我的写作课》系列作品。从课堂研究到课程构建到成果出版,作为教研员,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跨界整合、资源统筹能力。研究让我不断突破自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站在更大的视域下,省级教研机构如何统筹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国家事权视域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成效及优化研究》课题。

    这一次,有更大的格局和使命,我问自己准备好了吗?55岁,还有精力吗?回想自己的研究历程,哪一次不难,所谓个人精进、团队进步、区域发展不就是这样真实发生的吗?任何宏大叙事都需要具体入微的细节,作为一线教育研究者,我们要立足个人岗位,去研究、去行动。

    耕一亩心田,种桃李春风,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幸福!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