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探行我期待的课堂是这样的——以中职学校公共美术课为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下课回到办公室,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想起课堂上有学生说“老师我真的一点美术细胞都没有”,不由得有些头疼。如何把学生带进美术世界,并让他们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都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公共美术课当仁不让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面对美术知识薄弱、欠缺主动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学生,到底该怎样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进来,同时又能受到美的教育,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呢?

    显而易见,再像以前一样把守着课堂,一个人侃侃而谈,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要求了。尤其是对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应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的平台。虽然每次上课我都试图这样做,可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反思,我感觉课堂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急于求成。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总想尽快传授更多美术知识,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因为一无所知而无所事事,甚至在下面打闹、说闲话,发言的只是个别学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缺乏参与的动力。二是缺乏等待。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为了赶进度,教师不能耐心等待,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教师如何真正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呢?

    那天上课,让学生鉴赏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我根据两位画家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当时有一个学生小声跟我说:“老师,齐白石不仅仅是为养家糊口而画画,他可能是看透了当时的社会才不参政的。”

    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段,为学生有如此细致的洞察力而感到高兴。这个小片段可否引导到更深层次的讨论呢?可不可以让学生放飞一下思考呢?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说,多动手做一做。对于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哪怕是“异想天开”的答案,也不要过早作出评价,从而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

    于是,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两个人作品的区别,以及作品究竟为什么这样构图,大家的观后感如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只是刚刚萌发的思维小火花,然后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

    所以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一是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合理分配,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偏好有较为全面而细致了解之后再做科学安排。如每个小组里分别安排思想活跃、中规中矩、善于观察和调皮搞怪的学生。合理搭配组员,确定小组长,把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整理,小组长指定发言人的次序或者每个组员都有分工,大家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等,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并得到较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二是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对于学生可能提出来的花样繁多的观点,甚至看起来与课堂知识学习无关的观点,教师要借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从而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财经职业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