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郑朝晖④大概念、大单元与“大”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感到困惑的就是突然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大概念”“大单元”大概是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概念了。

    所谓大概念,其实应该是说在教学中秉持“大”的理念。比如,教师要讲议论文,不仅是在议论文的范畴内去讨论议论文的题目有几种,议论文的基本构成结构是怎样,而是将“议论文”看作是人们“说理”这种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去思考大凡要以理服人,不管是通过说话、写文章还是其他途径,哪些因素是起到决定作用的。也就是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放到更“大”的范畴里去认识。那么这个“大”究竟有多“大”呢?这就不好一言以蔽之了。原则上,我们总是要以建立与真实生活、真实世界、真实心灵之间的联系为目标。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必须受到学生心智与体能的发展限制,所以这个“大”和“课程”的“程”有密切的关系,“大”是目标,但实现“大”还是要有一个“过程”,还是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禀赋也不同,即便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大”的角度、范围、深度也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这个“大”也只应是一个理念,是教师教学设计中努力的方向,并没有明确的范围和内容。

    再说“大单元”。大单元也不是一种新出现的“单元”形式,而是一种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思路。以往教学安排是线性的,或者是“散点”的,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整体”意识,尤其是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更应该有“瞻前顾后,成竹在胸”的意识。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探究》第一单元就是“水”,其实要探究的是物质形态的变化(这是“大”概念的体现)。因此,当学生研究“水到哪儿去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物质形态变化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引发思考。又如高中语文必修中《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放在一个单元的“一课”之中。以往我们不少名师围绕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都上过不少精彩的示范课,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单元”的角度看,这一课既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文本阅读”这个任务群,又属于必修上册的散文单元,在这个单元里还有《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而这些篇目的共性都是与写景有关的散文,同时又各有特点,而从文学文本(这里具体指散文)解读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看到每一篇文章的个性,还应该看到这一类散文表情达意的共性。所以,从整体上看,《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教师就应该从散文中的“情景关系”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体现整个单元设置的意图。概言之,这个“大”字强调的是,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效果不是从一个局部一个具体的内容中来体现,而是要让每个局部、每个片段相互勾连,在这种“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产生关于某一类问题的“整体认知”,比如物质形态的变化,比如写景散文抒情的一般规律等。

    总体上看,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非常注重“拓”与“联”。所谓“拓”,就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观照学习内容;所谓“联”,就是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大单元,还只是强调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学习则将这种“联”的范围拓得更宽了。大概念,是观照学习内容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是本质性的改变,大单元教学也必须在大概念所改变的视角前提下去实施才是有效的。

    教师自然会有疑问,现在的教学改革何以要突出这个“大”字呢?这里面有一个教育学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其实就是要通过这些系统化的认知来构建与世界的联系。我们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纯粹从某一个学科的角度去认识,而是用一种完整的生命态度与这个世界相遇。有时候影响我们生活的虽然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认知,但根本的是将这些认知联系起来的那种意识与能力。我们常常会诟病那些“高分低能”的人,但事实上,他们低的不是能力,而是欠缺将知识串联起来综合应对生活问题的意识。我们的课改实际上就是想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转变是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的。所以,“大概念”与“大单元”这些提法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大”学习观。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