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美〕斯蒂芬妮·伯特读 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看随想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这是他为《别去读诗》这本书写的序言节选。如何读诗?这在历来是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回到诗歌的本源,破了某些对诗歌的偏见,告诉读者,诗歌是和自我关联的,也是多元丰富的。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去了解诗歌的高深含义、术语渊源,最重要的可能只是去阅读。(杨赢)

    也许诗歌会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未知。也许这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艺术,而诗人值得因其纯正的技术得到赞许,就像特技飞行员在半空中完成了翻转一样。也许诗歌会让我们感到内心温暖,或者维持我们生活的幻象;也许它会引发革命,或(引用W.H.奥登的话来说就是)“祛魅与解毒”。也许我们需要在学校里学习诗歌——毕竟,诗歌是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许只有在学校外,我们才能了解诗歌的真相,因为它是直觉和本能的产物,正如拉丁文谚语所说,“诗人是天生的,不是后天造就的”。也许诗歌只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谜团。也许几首诗会变成你手中的钥匙,通过阅读,你会了解诗歌的一切。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知道如何读诗,或者诗到底是什么、诗有什么好处或你为什么要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poetry”这个词有许多相互重叠的意思,大部分指诗歌作品。作品很多,写作方式很多,读诗的理由也很多,如果你想找到、喜欢、热爱并且写出更多的诗,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区分开。人们读诗的理由各式各样,你的理由,可能你的叔叔、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女儿或你的导师并不认同。

    我之所以提笔写这本书,是因为有些书、有些教师会告诉读者和学生——诗歌是某种单一的事物,而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沮丧。有时读者和学生会尝试着喜欢上诗歌,而他们有时也会因为某位代表诗人(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某个阅读理由或某种诗歌风格(现代自由诗),觉得诗歌这种东西不对他们的胃口。这就像草草听过贝多芬或肯德里克·拉马尔,然后就得出自己不喜欢音乐的结论,其实世界上有多种音乐类型、多种欣赏音乐的方式,如果你寻找倾听、问对了人,没准儿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

    不要把诗歌理解为某种单一的事物,而要将其视为一套用词语创造事物的工具,正如音乐是用声音创造事物的工具(节拍、韵律、和声、结构形式、乐器)一样,要尝试去读各种类型的诗,寻找不同的读诗理由,通过不同的诗歌获取不同的体会方式。如此说来,如果没有更好的比喻的话,诗歌就像纽约的地铁(尽管修缮得稍微好了点)。系统始终运转,它可以带你到达纽约的任何一个地方,但不是每趟列车每时每刻都在运行,每趟列车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地。同样,诗行可以带你到达许多情感地带,到达历史上的许多地方和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但是每一行诗只会去某些特定的地方,而你想搭乘什么线路,取决于你想去哪儿。

    “诗”(poem)源自一个古希腊动词,意为“创造”(to make);中世纪苏格兰人称诗人为“makers”,即用文字进行创造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目标,只有共同的语言技巧。如果你想知道“诗歌”的定义,不妨了解一下这些技巧:声音模式、隐喻、语言中的其他象征手法,以及一些无法直接阐述出来的语言发生作用的方法。诗歌和诗人以语言为工具,完成各样的创作,就像吉他手用吉他演奏乐曲,或者歌手用声音歌唱一样。

    一般来说,人们在谈论“诗歌”这一话题时往往十分严肃,他们或许和我品位相投,但对待这门艺术的态度不同,因此用一部卡通片来进行类比或许有所帮助。如果你(或你家里的什么人)玩《宝可梦》游戏或者看同名动画片,你会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会变身的卡通小怪物,每个小怪物都有不同的技能。尽管身处同一个宇宙、遵循同样的定律,但实际上,诗歌和诗人们在诗歌技巧及目的上有所不同,这有点接近宝可梦之间的差异:你可以让卡咪龟灭火,可是,如果你想要点火的话,小火龙会是更好的选择。同样,相较于那些令我们不安且自我质疑的“点火”诗歌,那些能使我们平静下来、抛开日常生活、重新确认自己的“灭火”诗歌一样重要,因为身处一个可怖的世界,我们常常需要能让自己镇定下来的慰藉。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的不同部分——以及不同的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你带到不同的地方,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诗歌——能够支持民权运动,抚慰垂死之人,庆祝新生,带你进入无法想象的角色和环境,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带来如填字游戏、缝纫、看篮球比赛、打篮球或完成数学推理题一般的愉悦,还有(也许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很少有诗歌能够同时达到上述所有目的。为了实现你想要的目的,找到你喜欢的诗,你要接受这一点: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作曲家托马斯·坎皮恩所言,“不要事事求全”。一首诗从某一角度对某一位读者来说伟大,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令人恐惧、望而却步。

    在被作品打动之前,我们也并不需要描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提前知道那些专业术语,事实上,我们聆听或阅读一位优秀诗人作品的经历,就是我们想要(如果我们想的话)明白那些术语的原因。你可以为了得到智识而读诗,可以为了获得惊奇感而读诗,也可以为了感受而读诗,抑或仅仅为了繁复而奇特的语言,全然不知诗学技艺的历史而读诗。

    我把这本书叫作“别去读诗”,因为你如果正在为读、写和捍卫一种叫作“诗”的东西而寻找理由,那么你可能已经做错了。确实存在一种叫作“诗”的东西,存在一种遣词造句的历史,它不受词语含义的限制,且(与其他形式相比)常出现押韵的句子。同样,有一种叫作音乐的东西,那些曲调和节奏被人有意按照模式制作出来,但与其说我们在听“音乐”,不如说在听贝多芬、碧昂丝,与其说我们在学烹饪,不如说我们在学做意大利面、煎蛋饼、韩式石锅拌饭或越南河粉。我们不做“运动”,而是打篮球或滑冰。我在读(或学、写、教)的不是诗,而是那些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目的,也给了我们各种各样阅读它们的理由。

    (选自斯蒂芬妮·伯特《别去读诗》,袁永苹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