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公正
我选择的主题是“公正”,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源于桑德尔在哈佛大学的网上公开课——公正。
培训的主题解读阶段,我抱着研究的态度再次观看了桑德尔的公开课,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哲学术语无法理解。导师提醒我:公开课中许多问题并不是你的研究重点,你应该更关注学生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关于公正的问题。
我幡然醒悟,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公正问题。我应该从学生在“公正”上可能出现的认知误区和行为偏差出发,研究“公正”的内涵。于是,主题解读与第二步成因判断同步展开。
我开始关注学生的行为,比如李同认为有的同学值日时没有完成任务就走了,他却还要留下来值日,花更多时间完成别人的任务。同学不劳动,而他留下劳动,他感觉自己利益受损了。这对做值日的他不公正。于是,李同也不做值日了。他认为这才是公正。
我意识到李同存在的认知误区是“利益受损就是不公正的,利益不受损就是公正的”。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开始对“平等与公正的区别”“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公正的原则”等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解读。
在与大家进行分享解读和成因判断时,同伴给我许多相关案例,导师也指出:公正是社会美德,与谦让等个人美德不同。这让我对“公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成因判断后,培训进入主题班会设计的第三步“目标设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达成的目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最初的目标设定中,有一个目标是“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交流时,同伴和导师都提出了异议:这个目标是一节班会课可以达成的吗?这让我开始关注“目标设定”的可达成性。
资源收集即素材案例的选择,这是主题班会推进的载体。我本以为这应该是最简单的环节,找个正面价值导向的视频资源就可以了。可是在学习中,我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选择的素材必须与学生的问题相契合。在导师一次次追问下,我学会了判断哪些素材是导入资源,哪些素材是价值引领资源。
讨论到具体怎样呈现时,导师建议我分阶段播放视频。因为一次全部播放的话,事件发展太快,学生没有时间体验,没有思维上的碰撞和冲突,没有反思和独白。而这个碰撞、体验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提升的重中之重。
在问题设计环节,导师提出:素材本身不体现专业性,对素材的深度解读和问题设计才体现专业性。问题设计是主题班会的关键环节,导师建议我们从三个方向设计问题:
1.为什么这么做——探索和感受行为人背后的道德认知、情感。
2.你会怎么做——促使学生对自我的人性审视。
3.真实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做法——从他人情境中回望自己的生活。
这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得到新的感悟。
在“主题班会项目式”培训的每一个子项目研究中,我都能在与同伴的交流、导师的点拨中收获很多,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这让我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不再就事论事,而是从小事件中寻找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南洋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