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握城市学生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全面推进重体验、重实践、重创新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走班·走校·走社会”。

    主题菜单:全学段推进“走班式”劳动实践

    上城区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很明确:为促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动手实践、出力出汗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真实意义,纠正对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滋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自强不息的劳动意志,践行勤劳诚实而智慧的劳动行为。

    基于以上思考,上城区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学生生活的融合,鼓励全区中小学创建“劳动教育一校一特色”,培育了多个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推出《美丽家长成长公约》,每周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成为家庭新风尚;时代小学通过航空育种、航天植物种植,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饮马井巷小学持续开展非遗项目、木工劳动课程,等等。

    不仅如此,在劳动教研员的指导下,上城区以主题菜单建构了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生活自理、校园自治、农工实习、社会服务、创意物化五大领域,分年段提出90个共享菜单,并提出实践目标、内容建议和评价方案,同时完善《上城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明确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生存能力、志愿服务的具体指标和评价的参考标准。

    学习中心:全域实现“走校式”劳动实践

    上城区在1999年就建立了少年军校基地,以“五日营”的方式对全区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自理能力培养。近年来则携手社会力量建立附带游泳馆的生存基地和多个学农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快乐,掌握基本生存技能、自护本领。其中,以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为主体建立职业体验基地,即1.0版本的“学习中心”。2018年,“区域新型学习中心”进入2.0时代,首批培育12个新型学习中心。到2019年,围绕“美好生活”“技能实践”“科技创意”“职业体验”四大模块,22个学习中心建构了更丰富的劳动实践场域,以“茶香四溢”“机构大师”“智慧农场”“创意木工”等共享课程,支持跨学段、跨学校、跨领域的劳动实践。

    以设立在杭州市抚宁巷小学的上城区小学生“未来科学+”探究中心为例,校内原有的蒋筑英纪念馆修缮设立了“筑英故事”“星光抚宁”等8个主题展区,增设科学解密二维码。二期建设中又扩建“未来科学+探究厅”,完善“环保建筑”“结构大师”等课程。

    如此,学校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各学习中心形成串联,使上城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劳动实践拓宽了场域。如果想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可以去凤凰小学的新劳动实践中心、崇文实验学校的社区行走基地、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的劳动实践中心、勇敢娃娃兵研学基地;如果想学习“传统农事”,可以选择上城区教科所附小的“小火鸡”耕读基地、胜利小学的四季节气体验基地、杭州六中的智慧物流农场和天地实验小学的梦想屋顶农场;如果想成为“创新小工匠”,可以去胜利实验学校的“红领巾创客”学习中心,抚宁巷小学的“未来科学+”探究中心以及建兰中学的科创学习中心。

    六大范式:全员落实“走社会”的劳动指导

    上城区通过优秀课例评比、优秀案例征集发现和培植骨干教师,并系统梳理、打磨开展劳动教育的“六大范式”,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美化生活的成就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六大范式”以及具体的教育意义如下:

    “小鬼当家”是让学生从家庭中被照顾的对象转换角色成为要照顾家人吃、穿、住、行一系列事宜的当家人,让学生有责任也有自治权,有挑战也有成就感。

    “非遗手作”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DIY手工制作,通过对非遗匠艺的欣赏、制作和展示提升劳动教育内涵,培养艺术审美,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非遗传承人的精益求精以及传承非遗文化、创新乡土文化的责任。通过匠艺欣赏、非遗故事、学习制作、成品展示四个流程,启发中小学生爱上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手作”强调不能脱离生活,要与时俱进融入创新思维;不能局限于传统工艺,应涵盖节日民俗、表演艺术、民间知识等各方面;不能局限于少数的特长学生,要在更多学生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关爱智造”是源于创客教育成果应用的劳动教育方式,即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周围“人”“事”的困难和不便,运用智慧创造“爱的发明”,为身边人解决问题。“关爱智造”实施过程强调让学生宣讲作品的环节,以创设机会让学生回顾分享对爱的理解、付出和坚持。同时,区域加强了项目投入,鼓励学校为学生提供经费资助和应用支持,让学生的智慧和关爱变成现实。

    “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不求回报,自愿付出,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促进社会进步”。在上城,超过87.6%的中小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有坚持为藏区学生送书送衣物的,有常年参加地铁导引工作的,还有为社区垃圾分类出谋划策的。“志愿服务”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

    “农工实习”和“职场体验”更适合初中学生。前者与一般学农学工的不同在于真岗位、真任务和真工作,最大成效在于让每个学生出力出汗,进而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后者则选择或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所让学生参与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甘苦,感受行业精神,体谅父母辛劳,在丰富见识的同时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两类范式尤其关注真实情境的营造,鼓励学校教师借助各行业的精英或家长的职业资源,帮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工作经历、社会经验与成长思考。

    在建构劳动课程体系框架,打造新型学习中心,细化劳动教育指导范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细则的过程中,全域协同的保障机制促成“走班·走校·走社会”的有效实施,上城区找到了城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经验。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