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传承哺育童心生命成长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国民向善、明理、诚信、有礼,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涵养出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揭示了“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学生心中有父母、有他人,心中装着爱,自然就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养成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让学生从小了解、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情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星火小学以转河书院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浸润于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之中,引导学生在学文化、品文化、传文化中,培养孝悌之心,养成仁爱之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星火小学的重要名片,“童蒙精、书卷气、星火神”已深深植入到每个星火人的心中。(北京市海淀区星火小学校长 关红)

    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载体和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不断促进生命发展,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故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顺天性,明心性,蕴灵性”。《中庸》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儒家这种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不懈努力。“顺天性”为的是求真,保持本真、呵护童真、质蕴天真。如果说天性是孩子成长的土壤,那么心性则是孩子成长的种子,“明心性”为的便是求善。我们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改变和塑造,而是了解与知道,因为了解所以懂得,于是就会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一切,当你尊重你所感受到的一切,于是就可能潜移默化地成就一个人的理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令我们骄傲的他自己。而“蕴灵性”为的是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实的果。那么,“蕴灵性”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高专业素养,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生活,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绚烂绽放,让每一棵生命之树丰收结果。(北京市海淀区永丰中心小学校长 陆鸿平)

    用中华传统文化筑牢生命的根基

    2020年的春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师生不能相聚,同学不能面对面交往,孤独、烦躁、无助、失落等不良情绪油然而生。我们立足学校“仁爱”文化之根本让爱延伸,全方位多层次深挖育人之根本,整理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教学内容。

    “知信行书院”课程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建构的,涵盖富有学校特色的天文书院、孝道为先的劳动书院、青山绿水的生命书院、中华传统文化书院、预见未来的科技书院等十大书院课程。我们在知与行之间非常用心地加入了“信”,这里的信是指自信和信仰,自信包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成长自信。通过课程的载体使学生成为有正确信仰的人,信仰祖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力量,信仰祖国发展的强劲力量,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坦然地面对疫情,并有在疫情中崛起的勇气和精神。我们用“信”更好地勾连起知与行,让学生从知到行有了更自然的联系。(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校长 黄学英)

    传统文化“主题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

    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架构,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只是昙花一现。我校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有四种课型:特长能力类、主题探究类、专题知识类、综合体验类。具体内容分别指向艺术技能学习、国学精神认知、优秀诗文积累、文化综合实践等。

    聚焦到课堂教学中,每一种课程,其课堂教学思路和策略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文化主题探究类的课堂实践,小学阶段涉及比较少,但我们认为孩子在五六年级开始形成抽象思维,必须有对人生本质探究的渗透。因此,我们做了一系列课例研究,“工匠精神”“中庸之道”“日行一善”“比德于玉”“实用主义”“义利之辨”“敬以直内”……并形成了这类课型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方法:追问研讨——对接人格发展、明确教学价值;现象发掘——切入现实话题、提出探究方向;纵横对比——聚焦整合资源、探究发现本质;情境创设——例子举一反三、获得灵动智慧。(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副校长 周金萍)

    在“诗与远方”中寻觅教育的初心

    文化底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首先传递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魂、礼仪之根、精神支柱、文化之源。它可以唤起我们潜意识深处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它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语言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完整、更原生态地保留在国学之中,国学经典所包蕴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我校在课程设置层面从汉字和古汉语入手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

    除此以外,学校其他活动也处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开学课程中的入学礼,与少先队活动课结合组建的古筝团队,育鸿少儿合唱团与谷建芬老师合作演唱的古诗新学堂歌……学校还通过诗词大会、书法比赛、民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

    为了丰厚教师的底蕴,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敬德书院组织的传统文化学习。学校的教师培训课程中也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漫谈”“礼记学记中的为师之道”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北京市育鸿学校副校长 陈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