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说创新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心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典型特征,受区划调整、地理分布、保障力度、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2017年衢江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二轮“基础教育重点县”。这对衢江区来说,既是鞭策也是机遇。衢江区聚焦教育的痛点、难点、堵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优化提升为主线,以统筹整合为手段,以项目实施为支撑,不断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谋政策下造氛围,凝聚教育合力。强区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启智。衢江区立足实情,紧扣“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教育优先意识,加快构建政府履职尽职、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政府“三个三政策”起势。“三个三政策”包括“三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三倾斜”,即坚持领导力量向教育倾斜、领导精力向教育倾斜、有限资源向教育倾斜;“三只要”,即坚持只要教育问题都全力以赴,只要教育困难都全力协调,只要教育需要都全力保障。

    二是部门“点对点挂联”扬势。区域内建立相关部门局长挂联学校第一书记制度,每年必须为挂联学校办一件实事;乡镇必须全力保障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帮助学校改造硬件、提升软件。目前,全区54所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实现部门局长挂联全覆盖,每年累计为学校解决各类问题近200个。

    三是基层“全方位辐射”成势。2019年召开的全区教育大会,通过“现场+视频”的方式延伸到全区乡镇、覆盖到全区学校、传递到全区教师,总参会人数超过4700人;每年召开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会上隆重表彰先进代表和从教30年以上教师,树立一批师德师风、教研水平、管理能力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浓厚,各方筹资建立衢江区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款项主要用于帮扶困难学生、奖励品学兼优学生、激励优秀教师等。

    外引精英内挖潜质,增强改革活力。近年来,衢江区将教师“安心教”“留得住”“教得好”作为工作重心,扭转了持续多年优秀教师外流的局面。

    抢先机引进优苗。衢江区抢抓先机,尤其是疫情期间采取“网络面试”“云签约”等形式,面向全国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158人,招聘储备员额教师172人。

    多平台聘请专家。持续引进、聘请区外省特级教师、市级及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资源,定期举办教育大讲坛、校长读书班、班主任论坛,采取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方式,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巧储备强化师资。实施教师储备员额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储备员额教师队伍,让储备员额教师有稳定保障、能静心教学,实现“加人加钱不加编”。

    广开路招贤纳士。面向教师队伍公开选调机关干部,建立学校后备管理人才到机关顶岗挂职人员库;实施“校长组阁制”,连续两年实施校长、副校长岗位公开竞聘,并在考察过程中坚持由事察人、由事识人、由事用人,突出师生认可度、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校长组阁制”由试点到扩面,真正做到校长岗位选优选强;深化推进“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打破教师交流的管理体制障碍,实现优师优教,切实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谋福利特岗特惠。对山区库区教师提高特岗津贴,对两地分居、外地户籍单身等特殊情况的教师,给予住房补贴等特殊政策、特殊保障,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开通绿色通道,重点培养、破格晋升,不断激发年轻教师、优秀教师的成长动力。

    前调布局后优资源,突出发展效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难同步等问题是制约衢江教育发展的痼疾。衢江区直面问题、勇于破题,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有序撤并,薄弱校兼收扩新容。衢江区完成了8所农村薄弱初中及1所小规模高中的撤并工作,妥善解决教师分流、学生分流和资产处置等问题,对并入学校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区域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通过打造初中阶段“一核三区”发展模式、小学阶段实施共同体2.0,不断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相互联动、辐射引领全区教育发展。

    弯道超车,公办园托底拔头筹。区教育局利用布局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对闲置校舍资源进行改扩建,同时通过收购现有民办园并改造提升等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

    开资放源,名校进驻受瞩目。通过引进杭州育才中学、温州知临中学,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真正让衢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内优质教育资源。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