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逆向教学设计笔谈④逆向设计需要关注的9个要素——以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为例
逆向设计强调以终为始,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学习结果、评量学习设计、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而让教学设计变得有“法”可依。然而,教学设计的境界不会因为使用了逆向设计就“天下无敌”,除非关注并解决好逆向设计的9个关键要素。
“确定学习结果”的关键要素
要素1:系统思维
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果”,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要由教师整合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自己的学科理解进行系统化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比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三点思考:一是分数与整数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都是“数”出来的。只不过整数是以“1”为单位往大了数的结果,而分数则是把单位“1”往小了数,用以表示“数”的结果;二是数数需要有个标准,整数的标准(单位)就是“1”。那么,数分数当然也需要有个“单位”,这个单位就叫作“分数单位”——表示一份的数;三是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要素2:关注学情
“学习结果”固然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确定,但它既然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就必须指向学生的疑问,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学生通常会有如下三点疑问:一是为什么要把多个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单位1)?它有什么用?二是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用?我们有必要认识它吗?三是“分数单位”有什么用?“假分数”也是分数吗?
在“学习结果”的确定过程中,这些来自学生的疑点问题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要素3:追求理解
多数教师通常不会忽视这节课的“双基”目标:一是基本知识,即知道分数(真、假分数)的意义、单位“1”的含义、分数单位的意义;二是基本技能,即会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结果。
但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要达成怎样的理解?即这些显性的“学习结果”背后隐藏着哪些更有价值的隐性观念、原理或思想?
由此,第三类“学习结果”——理解就逐渐浮现出来了:“1”的含义是变化的,分数是在把“1”往小了数时产生的,数分数时需要“分数单位”。
“评量学习设计”的关键要素
要素4:寻找证据
所谓“寻找证据”就是要思考: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生达到了学习结果?这需要我们把“学习结果”翻译成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种翻译工作,对于显性的“学习结果”而言并不难。比如“知识”“技能”维度的“学习结果”,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做一做”,从学生的这些“表现”行为中就可以找到是否达成“学习结果”的证据。但是,对于隐性的“学习结果”而言就不这么简单了。比如“1的含义是变化的”这条“理解”结果,我们必须让学生指出不同情境中的“1”,并交流对“1”的认识——它们都是1个物体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也可以用“1”表示?从中才可以找到学生是否达成该结果的证据。
要素5:设计任务
作为“证据”的学习行为不会自动产生,它们必须在适宜的舞台——学习任务上才能绽放光彩。我们不能把诸项“行为”都设计出与之相关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做的是对各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创设出综合性、挑战性、实效性的“大任务”。
诀窍就是瞄准隐性结果的达成“证据”去设计,而不是显性结果。这种看似“偏重一隅”的做法,却丝毫不会影响显性结果“证据”的获得。比如,为了表现“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隐性结果——理解维度的达成“证据”,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任务:首先从数整数开始,感受单位“1”含义的变化;其次思考:把单位“1”往大了数可以用整数表示,那么把单位“1”往小了数能数吗?怎么数?结果怎么表示?表示什么意义?
透过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表现出来,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证据”。所以,这些学习任务同时也是评价任务。
要素6:制定标准
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学习行为,哪些是好的(符合学习结果)?哪些是不好的?这需要有把衡量的“尺子”——学习标准(见下表)。
“制订学习计划”的关键要素
要素7:明确方向
要让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就要从明确学习的方向开始。办法可以有许多。比如:提前让学生认识“学习标准”;或者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抑或借助问题挑起认知冲突。
比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标准”外加一组基本问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方向。这组基本问题是:把单位“1”往大了数可以用整数表示,那么把单位“1”往小了数能数吗?怎么数?结果怎么表示?表示什么意义?
要素8:搭建框架
在第二阶段“评量学习设计”时,为了有利于表现“学习结果”的达成“证据”,我们已经设计了一些评价任务。其实,这些评价任务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搭配,以形成科学的学习框架(见上图)。
要素9:深度探究
溪水不会一直顺流而下,而是在奔流一段距离后,做短暂停歇——产生一个“漩涡”。这是大自然给人的一本书。用这本“书”来思考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按既定的框架、流程“跑趟子”,否则只会产生机械学习和浅表学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停下学习的脚步,去回顾过往的学习历程,开展深度思考和探究,产生结构化思维和迁移。
比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可以在“数整数”这个环节末尾,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并总结:在数整数的过程中,不同情境中的“1”,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都能用“1”表示?而在“数分数”之后的“总结表达”环节,我们引导学生抽象提炼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及价值等。
关注并解决好上述9个关键要素,那么通过逆向设计就会使“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更加科学、高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