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看课多元化的历史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我看来,历史不仅是记载和描述过去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事件的一门学科,更能让我们通过历史事件推理出其中的逻辑顺序与规律,掌握现在的格局,并展望未来。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那我们的历史课又该作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让大家对历史充满较强的兴趣呢?

    当下,我们历史课的教学呈现出一种较为“静态化”的模式。比如,在老师讲到“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楚汉之争”时讲到刘邦和项羽两个主角,提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的战争和最终的结局,再加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堂课就结束了。下课之后,我似乎对“楚汉之争”并没有深入了解,或者说内心没有与当时的情景产生共鸣。我认为这堂课是偏“静态化”的,因为这是一种二维程度的表达,是语言化的,只讲到了表面的东西。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是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所以课堂的讲解应该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一元”转化为“多元”,给我们的课堂赋予灵性。

    那怎样才能使课堂多元化呢?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它将会直接影响到这堂课的听课效果。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比如讲到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时,老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先问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流转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纸币是怎么来的吗,它最早又是出现在哪一个朝代呢”。我们将会被这样的导入所吸引,自然学习兴趣就会提升。

    而当每个人能够在历史事件上真正的“融情于景”,这将会展开一个全新的维度。在“开元盛世”中,如果只是简单描述那一幅画面,可能大家就只会理解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气象,那如果我们能够亲身感受这一时代的繁华,内心才会有所感触。所以可以去一些历史博物馆、考古基地,亲自体验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所感、有所悟。

    史料,是我们探究前人所作所为的重要渠道,里面有许多小事件、小故事,老师可以把这些小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能够让每个人直接了解到历史事件,更直观地明白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也帮助我们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讲到唐朝的“唐三彩”时,其中一定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样我们在记忆“唐三彩”时,印象会较为深刻。

    自古就流传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课堂中,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当老师在讲到一个专题时,可以先让我们进行一场简单的讨论,或许可以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在老师随后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听课效果也会提升。

    一堂课的尾声就像是最后一块拼图,让这堂课更加完整的拼图,老师要总结这堂课形成的思维框架,更为关键的是为下一节课开一个好头,这能让我们形成思维的延续性,为下一节课的听讲效果做一个保障。

    总之,如果课堂能够丰富,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当每个人和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历史这门学科将会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可能!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