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课程育人的精神向度
课程育人应该是有精神向度的,她温暖、明亮,可亲。
回顾30多年的教书生涯,我转换过许多个教育场所,但最难忘记的还是中学校园。高中的教学很辛苦。记得那年我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一个是“好班”,一个是“差班”——所谓的好与差只是分数的高与低。我发现学生的精神压力很大,这些压力来自自我、家长、教育环境。
语文课人文色彩强,也更柔软一些,写作文成了学生吐露心声、减轻压力的渠道之一。他们在作文中谈论师生、述说家长、议论社会现象,其中有很多不实或偏激的内容,但我清楚,这些内容只是他们青春期和特定阶段的特殊心理,随着他们的成长会自然散去,我只需要用批阅的文字“软着陆”一下,或用幽默的语言“缓解”一下,没必要上纲上线,更不能把这些“隐私”当作课堂或课余的八卦素材。
语文课代表每次发放作文本时,我会装作“漫不经心”地“观察”重点批阅的那几个学生,他们急切地翻开作文本,或会心一笑,或陷入沉思。
就这样,批阅作文成了我和不少学生情感交流的通道。这样的作文批阅,已经超越了学科范畴。而我,则耐心地陪伴他们成长,守护那份师生间的彼此信任。
那年春天的阳光很明媚,时不时穿过薄薄的蓝色窗帘,照在这群高三“差班”学生身上,照着他们疲惫的青春。
还是那年,教师节前一天,正在上课的我隐约看到敞开的教室门口站着一位手捧大把鲜花的学生,鲜花多到我看不清那位学生的脸。下课后我走出教室,这才看清一直站在教室门口的学生,他羞涩地把鲜花递到我手里,说:“老师节日快乐!”
那把鲜花,是我当教师以来收到的最美丽最芬芳的花束,我知道那把花束里有学生的信任和感谢,也有我作为教师的喜悦。
送花的学生是在“差班”分数也倒数的孩子,他敏感而自尊。通过作文,我了解到他跟父母沟通不畅,跟同学交流也不多。从当时上课的状况可以看出,面对即将到来的语文会考他特别紧张,需要帮助和疏导。课后,我主动告诉他:放学后咱们一起整理会考内容吧。他有点吃惊,但很快答应了。
前一两次复习进度很慢,大约需要30分钟才能讲清一个问题。等他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后,许多问题他讲我听,用时也越来越短。羞涩的他,有时会拿出一块润喉糖给我,我也偶尔疏导一下他与父母的关系。就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时间,他的脸上有了些自信的笑容。语文会考他以“良”顺利通过。
我想说,对学生的尊重和耐心很重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正是这份尊重和耐心,让他们在“浮躁的季节”安静了下来。
十几年过去了,那些批阅过的作文和那束美丽的鲜花,常常促使我思考: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再好一些呢?学科知识也许是僵硬的,但育人应该是温暖的。我当时只是因“不忍”守护了学生的成长与作文,但这些“片段”只是暂时的。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言之“道”,主要指人生的道理,“惑”既有学业上的“疑惑”,也指人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扰与烦恼。显而易见,韩愈所说的“师”,不仅是教学生知识,还有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引导。
人是世间最珍贵的生命个体,只有在“育”的过程中,尊重人的多样性、差异性与不完美,教育才能使人趋于完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下,“只见课程不见人”的拼盘式、大杂烩式课程种类不少,或者说有些课程的搭建和重构遮蔽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其实,课程是个动词,说到底,育人才应该是教育的内核,课程只是育人的载体和外显。
课程资源的整合,需要从学生视角设计与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联的育人方案,需要开展在内容上能持续发展的育人活动,进而形成适合学生成长的递进式育人文化。当我们不再只是以分数为归宿,学科教师开始关注教育的涵养价值,从而具有教育的主动性,具备相应的育人能力,我们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真实而温暖的“场域”,让他们在课程中享受温暖、明亮……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