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教师耿玉苗:每个孩子都是老师的“老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初,耿玉苗只想改变自己的一间教室,到后来影响了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室。现在的她走出校门,改变了更多的家庭,影响了更多的人。

    课程指引孩子走向高处

    直到2019年上半年,耿玉苗都没有想过离开长春,教学道路几乎“一帆风顺”,既受学生欢迎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一次外出交流会上,耿玉苗遇到了北京赫德双语学校,她为学校的课程总设计师常丽华所“倾倒”。接到赫德双语学校抛出的橄榄枝,耿玉苗发现自己在舒适区待的已经太久,想要突破的心再次占据了上风。在犹豫中,家人的支持帮助耿玉苗跨出了关键一步。

    此前,耿玉苗就对常丽华及团队所研究的“全课程”一见倾心,不断关注“全课程”的发展,并尝试在自己的课堂引入部分实践。但这种无法打破学科的实践对耿玉苗来说仍有隔靴搔痒之感,“其实,也许早有感召”,就这样,耿玉苗从“全课程”的观望者变成了参与其中的实践者,真正触摸到了全课程建设的内核。

    全课堂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内涵扩大,一堂语文课可能同时也会包含着地理、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种一切皆是课程的教学体系中,耿玉苗彻底打开了自己,不断拓展思维边界,一次次重组自己的课程观。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教师、学生都是一次挑战。6月,赫德双语学校四至六年级孩子仅开学一周,因为疫情突发不得不再次回家上网课。那天凌晨收到停课消息,耿玉苗连忙爬起来给孩子们准备了一节特殊的网课——《好消息·坏消息》。那天的网课没有教阅读,没有教写作,耿玉苗希望把能照亮生命、比知识更明媚的东西带到孩子面前。

    新学期开学后,校长常丽华与耿玉苗又一起商量着怎样开启新的学期,用什么样的课程指引孩子走向高处。在碰撞后,“少年课程”像种子一样生长起来。五年级孩子正在习惯定型的关键期,处于由童年过渡到少年的关键期,结合大的时代背景,课程研发团队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课程——从《少年中国说》出发,走向圆明园的项目学习,再到《上下五千年》《城南旧事》的整本书共读,这份清晰的课程图景将成为这届学生一份特别的成长礼。

    尝试超越教材进行重组,推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高墙,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生活重塑教育,是全课程团队想要带领孩子抵达的远方,也是耿玉苗一次次打破与不断寻找的目标所在。

    耿玉苗记得去年春天曾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看了整整一节课的花,回到教室的时候,“感觉阳光还在身上,花香还在心田围绕。孩子们跟花儿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真好。”

    “我是语文老师,但我从不奢求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大师、文坛巨匠,唯愿他们因为热爱而手不释卷,在阅读中修正自我,找到安宁,获得欢乐,寻觅一处灵魂的避难所。”耿玉苗说。

    (耿玉苗,北京赫德双语学校课程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百班千人读写项目导师,2016“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东北师范大学特聘讲师,教育部“国培计划”班主任培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一线专家,吉林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