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最美教育奋斗者“回来教书,为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首迎东与2100名女童班学生的故事
2020年10月17日,我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当晚,首迎东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由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决战的时刻——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播出。
当身着融水传统苗族服饰的杨宁出现在电视上时,首迎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由自主地在家里为自己的学生鼓掌。
今年34岁的杨宁是土生土长的苗家阿妹,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的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苗寨当村干部,在苗乡最基层扎根10年,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
从1991年到2020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长首迎东也在苗乡扎根了29年,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一届又一届大山女孩的追梦之路。
“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
1991年,22岁风华正茂的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生首迎东作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选择:放弃城市机会,回到老家当教师。
那个年代,村里出个大学生不容易,首迎东可是融水县当年10名考上本科的学生之一,别人都往高处走,为什么他偏偏要回来?
“回来教书,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大山!”首迎东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县里的领导不这样想,大材不能小用,融水县专门安排首迎东这个“香饽饽”进了教研部门,负责培训教师。
不知不觉间,11年过去了,33岁的首迎东有一天偶然翻看日记,又看到了那句话:回来教书,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大山!
这句话,犹如一记惊雷,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梦想。2002年,首迎东主动请缨去教育一线,进入融水民族中学担任副校长。因为工作出色,两年后他正式“掌舵”,担任校长至今。
上任之后,首迎东烧了三把火——“立精神”“强文化”“建家园”,他最关心的是女童,首先就是为女童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由于当地群众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很少主动送女孩读书,导致许多女孩连站上教育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为此,首迎东将学校开办的3年招生一次的少数民族女童班改为一年一招,每届两个班,每班60人,招收来自融水各乡镇的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贫困女生。
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首迎东和学校领导班子选了又选、挑了又挑,还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
“班主任必须是女教师,首先要有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其次才是教学水平高。”2019级少数民族女童班班主任罗丽雅向记者说起女童班班主任的“一票否决”:没有当过母亲的教师一律不能当班主任。
“首校长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女儿一样,这样青春期女孩才敢把一些不好说出口的事情跟班主任说。”罗丽雅由衷地说。
了解到当地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重视女童教育是因为经济原因后,首迎东还多方争取支持资金,为女童班学生改善生活条件。在他的努力下,少数民族女童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社会知名人士纷纷捐资捐物,中国香港福幼基金会、中国香港“培苗行动”等社会公益组织长期为女童班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为何要如此注重女童教育?“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首迎东说,如果能够培养有文化、负责任的母亲,大山的孩子就不会再辍学,就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改变“女不读书”的千年陋习
在女童班刚设立的时候,首迎东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女学生消失不见了。
原来,她们被父母叫回了家。“有说家里缺人干活的,有说需要女孩打工赚钱养家的,有说读书无用的,甚至有收了彩礼叫回去结婚的。”
融水群山环抱,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大山曾经保障了他们家园的宁静,如今却成了连通外界的障碍,“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已经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观念里,导致当地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较低。
“哪怕学费全免,食宿有人资助,仍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到学校。”首迎东深感焦虑,除了山高路远,还有一座愚昧、文盲的“大山”横亘在人们的心头。
别无他法,只能一一说服家长改变观念。首迎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把学生找回来。
十几年前,许多少数民族村寨还不通路、不通电,首迎东和同事们一般先坐五六个小时车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再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到各个村寨。
一次,不知翻了几座坡,踏过几道坎,趟过几条河……莽莽群山仍压在眼前,绵延不绝。首迎东走了8个小时,鞋跟走断了,在老乡家借住一晚,第二天绑好鞋再出发,完成家访回到家已是第3天。
那时,通讯不发达,村民家里甚至村委会都没有电话,走上一天却扑空了并不少见。但首迎东最害怕的还是走进少数民族同胞家里,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当地土著苗、瑶、侗等民族长年与世隔绝,几乎无人会说普通话和当地通用的桂柳话,任凭首迎东怎么比划,也无法沟通。
“后来再到村里,我会根据需要带上懂苗语、瑶语、侗语的老师,乡政府也会派有威望的当地人做向导。”纵然如此,首迎东还难忘当年的无奈,不管怎么劝说,有些村民就是不为所动,他们不信,女孩子读书能有什么出路,“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
在家里说服不了,首迎东就扛起锄头跟到田里,拿起斧头走到山里,家长锄草,他帮着锄草,家长砍柴火,他也帮着砍柴火……
一边干活,一边聊天,首迎东总结了一套屡试不爽的“公式”:先是狠狠表扬孩子的在校表现,接着描绘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再举几个读书改变命运的身边人作为“佐证”,“一定要击中家长的心弦,关键要让他们明白孩子读书会生活得更好”。
十几年来,首迎东的足迹遍布融水所有乡镇,数不清的苗乡侗寨留下了他走过的身影,行程又何止万里。
诚意,感动了家长。最多时,首迎东和同事一年追回二十几名学生,后来变成一年七八名,再后来不需要一户户登门劝说了,家长们开始争相将自家女娃送来读书。
从女童班走出来的2004级学生何巧玲,现在已经成为防城港市的一名公务员,提到首迎东,她的感动难以抑制:“当时我家距离学校100多公里,首校长和班主任罗丽雅专门跑到我家,劝说我上学,我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场景。”
现在再没有学生辍学了,但首迎东仍然坚持走家串户。
“穿破了6双鞋的底子,值!”首迎东笑着告诉记者。
她们的天地更宽广
对于学习,女童班学生是出了名的“狠”。
早上6点40分进入教室,直到中午12点10分放学;午饭和休息后,下午2点上课,学到5点10分放学;晚餐和自由活动后,再回教室自习,晚上10点才离开教室。
从这份时间紧凑的作息表可以看出,女童班学生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每次轮到我值周查房,晚上11点总能看到学生还在走廊用功读书。”融水民族中学团委书记梁蓉蓉告诉记者,女童班的许多学生都是铆足了劲儿学习,都希望能够获得优秀成绩特别奖,而这个奖只有全年级1200人中的前50名才有资格获得。
“这些孩子,不拼怎么与大山外基础好、条件好的孩子比。”首迎东支持女童的拼搏,平时总是想尽办法鼓励她们奋发向上。
开放校长室,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随时与他交流;
每周都要找一些学生谈心,解决心理问题;
给学生写励志卡片,赠送写有留言的书籍,为她们加油鼓劲;
……
但首迎东也希望女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只是在学业上进步,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以后选择的天地会更加宽广。
“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我们有85%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女童班的女孩子几乎都是少数民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将其发扬光大。”首迎东说,女童班除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外,还安排了一些校本课程,如苗绣课、山歌课、芦笙课等,让女童在学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能够学习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也更有女性的秀美气质。
学校还非常注重培养女童班学生的理想和自立教育,邀请妇联等单位专家到校进行理想教育,团委经常带着她们到融水县、柳州市参加各种合唱比赛;邀请百姓宣讲员介绍各行各业的工作;邀请大学教授讲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开阔了视野,就会带来向往。如今,曾经不知大学为何物的少数民族女孩子,也纷纷立志要考上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大学。
长期以来,女童班的学生成绩也以耀眼著称,比如2018年中考,潘彦秀全县第一名,方晓棋全县第二名,罗连婕全县第八名,吴丙雪全县第十名,女童班学生前十名占了四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