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劳动教育新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劳动教育是历久弥新的话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后,北京市延庆区各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热情与日俱增。实践证明,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

    各具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蓬勃开展。延庆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教师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因地制宜开设农耕课程。延庆区地处北京西北部,三面环山、地势颇高,是典型的农作物、果蔬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区中小学几乎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孩子可以种植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等,体验劳动辛苦与收获幸福的同时,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各尽其才开设特色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有的学校开设了木工、插花、编织、刺绣、陶艺等动手、动脑类课程;有的学校把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把种植玉米与美术课程结合,开发“玉乡缘”课程。这样的劳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俭意识。

    集思广益开设综合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渗透,已经转化为部分学校的实际行动,他们开始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例如,部分初、高中学校利用综合实践周,把学科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样的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个体劳动教育,而是团队服务性劳动、职业体验性劳动。

    与时俱进,课程顶层设计迫在眉睫。遵循课程开设的整体性、层递性、创新性原则。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分级分类实施,不能脱离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无论哪个学段,对每个学生的课程目标应不同,并呈阶梯式纵向延伸,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实施、评价也应有时代特色,为学生未来成长打好底色。

    定位课程目标。各学校在实际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干部、教师对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专门性劳动教育课程、学科性融合课程)进行发掘、整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是涵盖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等方面的劳动素养教育。基于此,要对专门性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进行重构;要对学科性融合课程确立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

    创新课程载体。塞外延庆是生态涵养区,一件件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工匠用具都述说着农事活动、乡村故事。学校应力所能及建立农具展室,让学生通过触摸熟悉的工具,感悟劳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道德与法治、历史教师要结合历史文化知识,开发相应的农耕文化课程,让学生清晰知道“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是天、地、人的和谐共生。

    改革实施方式。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有目的的操作性实践活动。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个体差异,积极开拓多元路径。从时间上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空间上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组织形式上把个体与团队相结合,从服务对象上把自我与他人相结合。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爱劳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会劳动;多层次浸润学生的劳动品质,让学生懂劳动。

    点石成金,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成员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延庆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优质发展的关键。为此,区教委从行政角度、教研部门从业务角度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合力。

    首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内以劳技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相应参与为辅开展劳动教育。其次,建立全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课程意识,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专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研究课、现场观摩活动,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最后,教研员、教师尽快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指导能力。处理好学生自主劳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在劳动准备、劳动实践、劳动总结等阶段要充分参与,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