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孰轻孰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段时间,各地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既有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发布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也有当地教研部门发布的教研课题。据说,教师如果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如期获得鉴定,在职称评审时能够加分。这也引发了许多教师的疑惑:对教师而言,到底是教学工作重要,还是教研工作重要?职称评审到底以教学能力为主,还是以教研能力为主?

    在我看来,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通俗地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处理教材的能力、把握课程标准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考试评价能力以及新媒体使用能力等。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强,其显性衡量指标就是课上得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科成绩优异。

    教师的教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包括常规教研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常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考试和评价的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通常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者布克汉姆强调,研究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是否具有研究自身工作的能力,是区别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型教师的标志”。同时他还强调,“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方式”。

    不难看出,对一个成功的教师而言,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并不能截然分开,无所谓孰轻孰重。“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师只有以反思和研究的态度对待常规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和辅导等环节,才能避免教学工作程式化,从而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样,教学研究只有以课标、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和考试设计为研究对象,才能贴近实际,真正为教学服务,从而使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强行给二者排出先后顺序,则会顾此失彼。

    过分强调教学能力,忽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师就会按照上级领导或教研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亦步亦趋,缺乏创造力,教学质量就会在低层次徘徊。久而久之,教师还会产生职业倦怠。

    过分强调教研能力,教学研究可能脱离实际,变成空中楼阁,一些教师可能会因此不安心教学工作,甚至投机取巧,以发表文章、搞课题研究为能事,为晋升职称积累资本。为防止这种极端,教育部2019年曾对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教研员提出了要求,原则上要求他们每三年要有一年在基层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其目的就是防止出现教研、教学“两张皮”现象。

    一名教师如果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应该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在工作状态下研究,以研究的态度工作”——读书、思考、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教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备课、课堂教学等常规教学,这样才能常教常新。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