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具价值课改成果再构“N+X”学习新生态——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疫情挥之不去,未来呼啸奔来,学习变革悄然而至。作为共创美好教育的窗口学校,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疫”路前行,对教育方式、课程改革、学习场景进行深度思考与改变,同时谋划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更高水平的教育开放,再构“N(国家课程课时常量)+X(混合式学习学时变量)”学习生态,探寻后疫情时代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567”路径,加快形成学校教育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着力培养健康乐观、素能多元、合作担当、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全球化公民。

    改革缘起,打破边界寻新路

    从建校之初,学校就基于儿童立场,以“传统文化自信力”和“未来课程洞察力”为课程的两翼,探索实践蔚蓝风“N+X”系列课程。而疫情突然暴发,导致学校教育、线下教学出现停摆,“停课不停学”则打开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变革窗口。

    疫情背景下教育空间与学习方式的迁移裂变。疫情期间的不可抗力,学习空间被打破,甚至迁移出校园,课程学习活动开始由课堂、线下转向家庭、社区、线上。课程空间与学习形态的迁移裂变,导致部分学生、家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暴露出当下教育的诸多问题。

    拥抱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学习形态的变革机遇。学校主动拥抱变化,抢抓改革机遇,对蔚蓝风“N+X”学习进行重新定义,融入了更多生命教育元素,并理性思考指向未来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学习模式,以不负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打破边界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施行路径。随着未来学校存在形态的改变,我们相信打破教育边界、课程边界、学习时空以求资源串联共享,探寻指向未来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理应成为学习方式改革的前进方向。

    路径选择,走向“N+X”学习

    后疫情时代,课程学习趋向校本化、数字化、社区化,课程形式及学习空间必然重组,从“N+X”课程走向“N+X”学习,自然成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N+X”学习。从狭义层面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N+X”从低层次解读,是指国家课程学习学时的常量与变量相叠加;从深层次来解读,“N”为常量,通常指国家课程的大部分课时,即基础性国家课程,课堂学习是主要学习形态,“X”为变量,学时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少量课时,另一部分是课外校外的开放型混合式学习学时。学校破解疫情对教育时空的挑战,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再构“N(国家课程课时常量)+X(混合式学习学时变量)”学习空间,创设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式学习场景。

    创设融通未来无边界学习的“567路径”。学校坚持“打通边界,联通世界,融通未来”变革理念,基于国家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打通六类学习空间——联通教育边界并共享学习资源。先打破边界,再融通未来。学校积极整合周边资源,打通学校、家庭、企业、实践基地、研训基地、文创基地的学习边界,拓宽课外学习的广度,丰富校外实践基地,不断丰富“N+X”学习资源。

    联通五类校本化课程——重组课程学时常量(N)与变量(X)。先优化常量,再激活变量。学校设计并开拓五类课程:基础性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个性成长课程、知行合一课程、开放研学课程。

    融通七类学习方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场景。先多元学习,再激扬个性。学校重构后疫情时代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路径,让相对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场景走向“线上+线下”一体的多场景混合式学习场景(见图1)。

    学习策略,“走”出生命成长

    开拓校本化实施的学习时空与学习产品。勾画学习蓝图——制定蔚蓝风“N+X”学习规划。学校依托“一院二园三中心”,规划 “N+X”学习蓝图。每个平台进行主题课程建构,意在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力和未来科创洞察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学生勇于责任担当、善于实践创新(见图2)。

    开辟“X”变量时空——拓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空间与时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变量(X)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安排的课时,即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部分课时,用于拓展性、个性化成长课程学习;三是课外校外的开放型学习学时。

    试行生命成长计划——设立个性课时单与人人规划书。从发现兴趣、发展优势的角度出发,实施个性化成长规划,制定每一位学生差异化的人人规划书与个性课时单,尝试菜单式自主选择、精准化定向培养的“拉长板”的育人方式。

    构建“走班走课走学走教”的“四走”开放学堂。学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强基课程社区化的理念,打通教室、学校与社区的围墙边界,开展走班走课走学走教活动,共享社会教育空间资源。

    选课走班——因人因“趣”施教,构建自主选择平台。每个年级统一时段开展选课走班学习,因人施教,因“趣”施教,学习内容每一学年调整一次,网上自主选课。如:每周体育课设置为“3+1”模式,即每周3节课完成国家课程教学(N),1节课为选课走班的个性拓展课(X)。

    定班走课——建构蔚蓝学堂,构建主题探究平台。以年级为单位,带着特定的学习主题,进入报告厅、剧场等蔚蓝学堂,常态开展群英争鸣、先生论道、童心说事等“蔚蓝讲坛”活动,进行定班走课的主题探究性学习。

    选企走学——通联研学基地,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利用高新园区产业资源及杭州市青少年宫近在咫尺的区块优势,发挥家长及志愿者的人才优势,开展走企研学、基地研学活动,推动基地型、社区型学习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通联,共享本土学习资源。

    高管走教——推进校园无界,构建开放办学平台。人人都是教育者,让有专业、有特长、有情怀的教育志愿者入校,担任每周一次的“爸爸课堂”“博士学堂”“总裁讲坛”等学习导师,推行强基计划与强基课程,推行共享教育,尝试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双促进的学习体系。

    实践成效,新样态勾画新未来

    创设三类学习新样态:勾画数字化场景与未来学习图景。

    校本化学习新样态——常量与变量均衡成长的课程图景。国家课程学时的常量与变量研究,找到突破口、平衡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步入深水区,显性与隐性的成长课程体系逐渐成形,跨学段、跨学科、跨班级、跨社区的行走课堂,成为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渠道。

    混合式学习新样态——“线上+线下”交互一体的学习场景。后疫情时代,基于国家课程体系,推动“线上+线下”“平台+课程”“项目+实践”加速融合,创设游戏式学习、社交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式学习、自主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混合式学习场景,构建了“云平台”“云课程”“云学习”等数字化学习样态。推行“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名师资源与优质教育的同时,又为分层、分类学习创造条件。

    社区型学习新样态——走向无边界学习的未来胜景。打破后疫情时代的教育边界,社区化学习、学习型社区成为趋势,推动学校课程摆脱教材文本、现场互动、学校围墙的束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式进入实虚交融的混合时代,无边界的未来学习社区阔步走来。

    看见三维成长新态势:课程成群、生命成长、文化成型见证内涵发展。学校形成了校本化实施的五大课程群落,为“N+X”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厚积薄发,形成个性化成长体系;教师重视专业研究,学术成长态势明显;学校内涵发展成效显现,改革理念、课程指南更新升华,学习文化、个性文化、课程文化、生命文化渐次成型。生命成长文化——先知行合一再丰盈核心素养;个性成长文化——先发现优势再重构学习场景;课程成长文化——先优化常量再开放激活变量;学习成长文化——先破界共享再创生未来样态。

    基于儿童,基于未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N+X”路径,滨江实验小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还将在“智能校园”“创新学堂”“未来学习社区”等领域发力,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