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系列谈④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只关注分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视教育,尤其是要关注升学,因为没有分数学生就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但是只有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分数容易导致我们的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观念发生一些不太理想的状况。

    如今出现的人才培养被动局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改变教育的评价体系,不要让分数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坚信,仅仅看分数来选人评人是不太科学合理的,我们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弥补这种教育,将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带来的一些不正确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但我们不能把教育建立在学校、教师、家长的一种情怀上,必须用制度和方法引导。所以,评价体系需要改革。评价就像一个指挥棒,指到哪里教育就走到哪里,指向什么能力,我们就发展什么能力。

    我不是说不要分数,分数永远要,不检验分数我们就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但我们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有才干、有才华的唯一标准。

    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位记者问我到清华附中之后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这么快。我说就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抓体育,第二项措施是抓科技,第三项措施是抓艺术——为什么没有“抓成绩”?许多人认为这不可能,是我藏着什么绝活舍不得说,留着自己用。

    但在我看来,因为所有的教师、家长包括整个氛围都把学生往成绩、分数、考试那个方向赶,如果我也加入这个队伍,那学生真的就只能往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做不到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有一个人朝另一个方向拉,这样才能平衡。就拿高考来说,在清华附中分数最高的一群人,不是一天到晚只知道学习的人,而是一天到晚在科技实验室里泡项目,跟教师一起研究学习的人。这些学生看似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少了,但是他们学习有动力、有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强了,知识真正学懂了,才能够用来解决问题,如果只背一些概念是不行的。

    我知道人有时候是可以走捷径的,但是走完捷径之后,其实已经错过了欣赏风景的机会。

    教育就是这样,有些漫长的过程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重塑教育评价系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是最急迫的问题。评价是撬动中国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走的一个支点。这也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原因。

    在这方面,美国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现在大学选高中生的办法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学习成绩、所有科目的成绩、大学选修课程的成绩,托福考试的成绩,平时的各种项目、个人自述、推荐信等一大堆。现在他们还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关注多种能力的发展,比如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复杂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

    当然,我们的理念跟美国不一样,美国侧重能力,我们通过行为过程培养能力。10年前,清华附中已经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提出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提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发展,通过学生行为来体现,通过行为记录、过程累计和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大数据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要记录学生的“高影响力活动”,要有真实性、客观性的保证,要基于大数据评价模型建立。我们要利用大数据,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数据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发现他的潜力、兴趣和特长,发现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规划出适合他学习的专业方向,由此加强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都是我们综合评价体系关注的能力,其中思想品德包括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班级值日、课程班值日、文明礼仪、集会表现、党团活动等很多项目。这些都是学生要发展的能力,相信这些能力培养起来之后,学生的分数绝对不会低。我想,真正决定他们未来能走多高、走多远的不是那个分数,而是那些能力。

    走向未来是能力为王,不是训练为王。

    改革评价,我们不仅仅用分数评人,更要关注能力。未来,我们还要建立多维度、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门才能够让学生快乐健康的全面成长,才能真正迎来中国教育回归本质,中国才能够决胜未来,才能让拔尖创新人才辈出。

    (作者系清华附中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十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