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倾听、串联、反刍是执教之道
日本佐藤学教授《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讲到了教师滨野的课堂上,孩子之所以能够与同伴频频展开讨论,能够反复回归文本阅读,并不断把讨论引向深入,原因是教师的倾听、串联、反刍成为纽带发挥了作用。
倾听是基础,是核心,更是前提。正是教师的认真倾听,才能关注到某个学生的发言没有得到充分回应,其他学生未能充分分享,并及时给予“某某同学说了……”这样的提示,从而引发其他学生的注意。教师通过倾听抓住教学“节点”,可以更好地为发展学生的阅读创造契机。
与串联相反的是“切断”。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仅仅止于学科逻辑,以教材为中心,以完成“传递”为任务,为了完成教学的预设,往往会严格控制课堂上学生的观点走向,稍有偏离便会挥刀“切断”,使学生的探究和交流被阻断,彼此隔离。串联,就是要教师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让他们相互勾连,相互借鉴,交替前行。在绘本《魔奇魔奇树》教学案例中,讨论的主题是“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学生小树拼命举手:“豆太说头痛!”这个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因为文章只是提到“痛是爷爷,而且是肚子痛”,而小树却竭力坚持自己的意见,此时教师的串联语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小树理直气壮地回答“书上写着呢”。于是孩子们立刻回归文本:有人发现了“夺门而出”这个词,更有人联想到“可能头碰到了门框”,进而体会到豆太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急迫”。这就是串联,把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把知识与外部现实串联起来。
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崇尚的是向前,再向前,对课堂上呈现的问题,只要有了目标答案似乎就可以了。无论这一目标答案是个体突破还是全员领悟,也不管这个目标答案是思考的结论,还是“妙手偶得”,只要与目标答案有点相似度,教师会欣喜不已,便领着学生向前赶路。教师教的路程走完了,回头看时跟随者寥寥无几,而掉队者纷纷,这如何能保障学生高品质的平等学习权利呢?
反刍恰恰给了那些即将掉队者“再出发”的机会,他们在倾听的滋润中,通过教师的串联,同伴间的切磋,纠偏补漏,重新回到前行的队伍中,让高质量的学习成为可能。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倾听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以柔软的姿态润泽课堂,使之充满温情;串联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用敏锐的双眸捕获灵动的珠玑,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反刍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体现着教育者追求的一种境界,其中隐现着智者山顶回眸、静待遍野花开的那份安详。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第三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