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探索走向生活的跨界学习——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项目+”改革探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隶属于辽宁省实验中学浑南附属小学的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简称“浑南八小”),2017年建校之初基于“山水文化”的集群化办学思考,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原则,以“沁善如水”作为师生思想修养的目标和精神追求,以“打造善水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为办学理念,着力构建以“善水”为特征的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建设成为和谐毓秀的幸福校园。
浑南八小的课程改革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学科育人为基础,通过评价协同、管理护航形成了以“项目+”为主要特征的工作思路。“项目+”既是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和知识体系的归纳式建构,体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向生活的丰富体验,又是学习路径,促进师生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更是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管理机制,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完善“项目+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主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通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重构,对国家课程作出必要补充,从而破解长期困扰基层学校分科与综合的平衡、实施与评价的协同等问题。学校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知水·涟漪STREAM(溪流)”课程体系,采取三条路径实施校本课程:首先是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学科内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亲身经历“用学科”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其次是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针对三级课程进行统整,合并同类,补充遗漏,开展跨学科面向生活的综合性项目学习;最后通过各种赛事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
浑南八小严格管理课程研发与实施全过程,通过“三维六度”的课堂评价规范教学行为;借鉴管理学的“PDCA”循环理论,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与课程相对应,为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全面的评估报告;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师德师风、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
同时,学校以建构主义、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为指导,用“STREAM”解码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S-Self-study:导学自悟;T-Thought:问题驱动;R-Reconnaissance:真实探究;E-Exploration:合作交流;A-Analysis:随堂检测;M-Method:反思提升。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和反思教学的同时树立“课程即经历”的理念,引领学生亲身体验课程文化,从“知”深化为“智”,形成“一心三环”“六步三效”的课程样态,激发“涟漪推动式”的学习。
确立“项目+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特色”是一种先进、独特、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仅仅体现在一系列外在的呈现形式上,更凝聚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精神品质,并影响人的一生。最能代表浑南八小特色发展的当属“STREAM”-“E”课程范畴内的项目化学习,它直指生活,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深度思考。
从最初基于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到逐步走向项目化学习,浑南八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迭代发展。办学之初,学校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在于教师要通过课堂主渠道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荡漾式课堂”教学样态,但这种变革只在单独学科内进行。
多学科并列的主题化学习。2018年学校课程研发核心团队正式成立,我们意识到知识不应以学科为单位被人为地割裂,而应以主题为牵引推动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不破不立,学校选择了四年级作为实验年级,每月确立一个主题,如三月份的主题为“寻找春天”,音乐课唱春天,美术课画春天,语文课写春天……经过一轮的尝试与反思,学校发现主题式学习占用国家课时,与教学进度不完全相符,内容上又有交叉,未能实现真正融合。
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随后,学校又进入项目学习阶段的研究,经历了指定授课教师、固定课时的项目课程实施操作,从而有效解决了前面发现的问题,并逐渐总结出三条多学科融合项目学习的路径,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实践活动能够合理打破学科界限,让学习更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然而项目选择局限、场地固定、人员固定、学习周期过长等弊端也随之显露。但我们并不气馁,而将这些问题视为日后开展项目化学习积累的宝贵财富。
跨学科、跨年级的项目化学习。近一年来,学校引领的项目化学习渐入佳境,取得实质性进展。起初,课程研发团队只根据教师的“强项”来规定项目研究内容,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后来我们发现,广泛征集来的师生家长关注的项目研究主题与地方、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主题不谋而合。于是,学校召开课程整合建构会议,集体研讨地方课程中适合作为项目学习主题的内容。单独的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研究欲望,大量主题更应来源于师生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
从研究中心组的几名成员,扩展到全学科教师都成为项目学习的研发者与实施者;从中高年段实验班级的确立,到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实施;从每周一学时的课时安排,到每学期项目实践周的设置;从以班级为单位固定研究项目,到跨班级跨学段混龄实施的编排;从教师确定学习项目,到学生发现研究项目……
进步源于不断探索、反思与提炼。目前,学校已确立了课程理念和实施目标,梳理出项目化学习课程的开发流程,形成了囊括“人文·科技·生活”三大领域、四个维度的课程内容,制订了课程实施课表,形成了项目学习开展的流程范式,总结出融合5E的思维型教与多方联动共振型学的策略,确立了课程实施的场馆基地,以思维为轴心研发出项目化学习手册,建立了资源包以实现资源共享,设计反馈表以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不断更新迭代的项目化推进中,教师不但丰盈了自己,更唤醒了学生。
在课时安排上,学校统整、重组部分地方、综合实践和学科机动课时,师生自主选课、跨龄走班,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开展29学时完整的项目探究,经历深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项目+评价”并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在课程多元化评价方面,学校采取三项并行的方式将课程做实打牢。
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并行。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就是参与,只有亲身参与才有发言权。每节课学校都会安排评价小组成员轮流走入项目,采取点对点式的评价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每一项目团队的导师每天都会进行教学自我反思和改进。
同伴评价与家长评价并行。从学生、家长不同的观察角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量表,既洞察小组智慧中的个人贡献,也可以从不同维度了解学生经历课程的真实所得。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并行。让每一名学生都闪光的差异性评价、积分制评价,学生研究报告、项目答辩、物化成果的展示性评价,网络选课、评课的满意度评价,导师答辩的审议性评价等彰显不同的价值取向。每个项目组认真梳理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呈现于众进行分享,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项目,通过评比活动实现课程的优胜劣汰和动态化管理。
另外,学习周的最后一天为全体成员展示阶段,通过不同项目组间的汇报与交流,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范围推广。对于部分精品课程,学校还会安排在不同年级进行差异化推广,如学校的文化精髓——“水”课程,不同年级进行的项目研究,无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实施方式、成果物化等,都不尽相同。
在不懈探索中,学校将教、学、评紧密结合,形成价值多元、主体多端、内容多维、方式多样的课程评价体系。
采撷“项目+成长”的精彩,办有品质的教育
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进步都是一个不断修正、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项目化学习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于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升了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内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社会进行链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习更具有吸引力。
学校开展“项目+”课程改革以来,“知水·涟漪”课程荣获沈阳市第四届优秀校本课程特等奖,学校受邀在辽宁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场会上做经验分享。学校先后承办了省、市、区级的课程巡研现场会,汇报“项目+”实施的阶段性进展。
成绩的取得不易,但改革始终在路上,浑南八小将持续深化课改,在教与学的探索创新之路上不懈前行。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