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知行合一落实素养“四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结合地域特色开展自主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核心素养落地。宁夏育才中学位于大西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学生具有在教师组织下利用节假日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便利条件。学校倡导把课堂历史学习与红色研学旅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通过创新研学旅行的实践方式,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四度”。

    找到研学旅行聚焦点,强调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在实施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创新研学形式,由学生不带任务和目的自主研学,让他们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寻找、聚焦某个感兴趣的地方,启发思维,拓展能力——游历全景不如聚焦到一个具体史实深入探究。例如聚焦博物馆某个展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弄清这个展品的来龙去脉,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段过往,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落地更有利。育才中学孔德学区学生周泽如创作《一个银元》的过程就是例证。他在参观宁夏盐池革命博物馆时对一个银元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盐池县志》、访谈革命老人等活动,终于弄清这枚银元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体会这枚银元后面的感人故事,同时也了解了解放盐池的历史。在学校红色研学征文中,他根据掌握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了《一个银元》的故事,获得全校红色研学征文一等奖。当然,一次征文获奖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落实核心素养的角度——如果让每个人或者每个小组一次研学活动专注一个小主题,可能会有更强的实操性,更大的学习成效。

    拓宽研学旅行主题,加大核心素养落地的力度。由于实施自主研学旅行,学生在研学时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进行地质水文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从而拓宽研学主题。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碰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独立或者同伴间协商解决,这就改变了由研学机构、学校、教师包办研学旅行活动,学生缺乏参与被动研学的传统,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大有裨益。比如育才中学孔德学区学生李金才与同学在暑假结伴考察贺兰山岩画史前文明的过程中,对贺兰山岩画的保护、推介、开发利用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反馈到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受到岩画管理部门的重视。李金才研学结束后还利用寒暑假担任义务讲解员,再次拓展了研学的宽度。学生只有对某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有深刻的思考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

    实行研学旅行导师制,提升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持度。学生自主研学有导师指导,导师全程为研学保驾护航。在筹划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研学主题的确定到如何开展研学,以及资料采集、访谈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导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追寻历史足迹、体验历史变化、想象历史场景、感悟历史真谛的过程中起引领和协助作用,让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实践有所获、有所知、有所得,这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保障。因此,研学旅行基地是载体,内容是根本,关键在导师。

    做好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增加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度。研学旅游与课堂教学良好结合才能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为此,学生应该收集、查阅资料、课堂理论学习,形成感性认知,通过实践落实认知。导师“布置”的研学任务必须具有针对性、知识性、科学性、可完成性。没有知识储备的学生到历史遗址只能看到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经过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及合理想象,就可能还原历史现象,看到的都是故事。学生通过自主参观革命遗址,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形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高度认识、深度挖掘,才能真正形成历史对人生的启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在交流展示中博采众长,挖掘核心素养落地的深度。灵感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在交流中生成。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既可获得成就感,也能实现互学,促进成长。教师通过学生的分享与展示认识到指导研学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为今后再指导研学积累经验,完善方案,改进评价体系,让师生的目光从学习成绩转移到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上来。

    研学实践中,只有师生不断反思、总结、创新,才会让核心素养落地,研学旅行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宁夏育才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