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校长祝莉娟:与众人“同向而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6年,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很难显现的,甚至说是隐性的。有人可能认为,小学校长办学没必要花那么多心思。但是,祝莉娟认为还是要用心为学生做好人生奠基,当好铺路石。带着这样的朴素理念,她与团队同向而行,希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最好的自己。

    ———————————————————

    几年前的一次开学典礼,刚从幼儿园升入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的新生小沫,作为学校新生代表发言,她在台上自信从容、侃侃而谈。

    这让在教育领域深耕几十年的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压力:“‘小豆包’都这么优秀了,到我们学校之后,如何赋能让她们更优秀?”

    这仅仅是祝莉娟面对无数个案中的一个思考。这份教育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驱动她近10年来始终在培英小学探索、实践、优化……就这样锲而不舍、拼搏创新,她在名校和名校长辈出的北京海淀,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好书记、好校长的荣誉,也应验了“一所好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说法。

    打好学校发展“根基”

    祝莉娟32年的教育职业生涯,始终没有离开“五棵松”区域。

    1988年师范院校毕业后,祝莉娟到海淀区五一小学工作,相继担任过行政和德育不同岗位的副校长。由于表现出色,祝莉娟被派到海淀区培英小学任党支部书记,一年后又来到海淀区玉泉小学任党支部书记兼(法人)代理校长,2011年回到培英小学任校长。

    虽然在学校许多岗位待过,但重返培英小学的祝莉娟心里还是打鼓:“没有人教你怎么做校长,只有自己摸索。”

    怎样不负重托,管理好这所学校,让周围的百姓因为身边有一所好学校而受益?经过深思熟虑,祝莉娟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想法: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慢进快跑。

    第一个三年,她先跟学校的核心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磨合,大家慢慢实现同频共振,在共振中合力育人。

    “为什么是三年呢?”曾有教师问她。

    “其实,第一年需要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畅运行的情况下,对新单位有一个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做好工作梳理;第二年需要把我的一些思考和我了解的情况与团队交流碰撞,达成共识;第三年真正去开展具体工作。”

    于是,祝莉娟一接手学校便和教师们梳理校史,了解到学校最早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总后营房部等组成的,于是侧重在师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部队有着比较扎实的工作作风,而培英人也在追求扎扎实实做教育,在这个点上大家达成了一致。

    第一个三年祝莉娟梳理完培英小学近60年的发展史料,又开始带领团队做学校顶层设计,开启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什么才是伴随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教育如何为师生终身发展赋能”等问题,开启深度思考与探索。

    祝莉娟认为,教育之于人是灵魂与人格的唤醒,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快乐,照亮生长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理想与远方。慢慢地,她找到赋能师生终身发展的两把金钥匙——智慧与快乐。

    “‘智慧’与‘快乐’是培英小学要给予生命最贵重的礼物,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要真正理解和升华快乐,让生命在快乐中获得更多意义,则需要智慧的帮助。”也由此,祝莉娟提出“智慧工作、快乐生活”的办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不仅形成了“把学校办成培英人智慧发展的一所市级优质名校”的办学目标,还做了大量的顶层文化设计。

    在《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顶层文化建设(2016)试行版》册子制订后,祝莉娟又带领教师队伍开启了以“文化价值”引领学校课程内涵发展的实践探索之旅,最终以价值观引领课程、培英校本课程、家本课程等系列课程,并将课程作为载体和纽带,打好学校发展“根基”。

    “你在我心中很重要”

    “根基”打好了,还需要核心理念来引领。

    “你在我心中很重要”,这句话伴随着祝莉娟走上了校长岗位,也成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之一。

    “让每一个孩子走出自己的道路,拥有多彩生活,让每一个培英人都在他人心中有位置、有分量。这样的孩子才自信,这样的教师才自豪。”祝莉娟在一次学校大会上说。

    怎样让学生觉得自己在他人心中很重要?

    比如,学校运动会上,孩子们把自己的理想写在气球上,经过主席台时可以放飞手中的气球,放飞心中的梦想。而这一切,校长和教师都能亲眼见证。通过这样的形式,每一个孩子感受到他在别人心中是如此重要。

    同样,教师在校长的心目中也同等重要。无论哪位教师过生日,祝莉娟都会及时送祝福。据了解,这样的祝福,许多教师都收到六七次了。

    “我们学校的教师需要给其他学校送教,许多人往往会简单想着安排最优秀的人去上课就行了。”有教师表示,“祝校长不这么想,她会把送教这件事与教师享有的机会和荣誉‘挂钩’,这样一方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备受重视。”这也是教师在校长心中很重要的一个缩影。

    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四年级班主任马安安一直把学生和家长放在心上。有一位家长贡献出了儿时玩的一些游戏的方法,马安安感觉很好,与祝莉娟进行了交流。“家长在游戏中是带有感情的,他们肯定也想把自己儿时的游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于是,马安安在祝莉娟的鼓励下,把这样的想法反馈给家长和学生。没想到,家长贡献了更多游戏,孩子们的参与度也更高了。

    “如果我们将游戏在其他年级甚至全校推广,既能满足家长的内心需求,又能让学生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何乐而不为?”于是,祝莉娟和教师们又忙碌起来。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祝莉娟都在倡导让更多细节体现“你在我心中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对方放在心上,才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那份关爱。或许,当时未曾感受到,但以后一定会明白你的惦记。”

    祝莉娟始终在努力追求一点:这是摸得着的育人目标,而不是喊在嘴边的口号。

    打开教育的另一个“端口”

    当下,学校不是输出教育的唯一“端口”。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在许多校长仅仅将视野放在学校内部时,祝莉娟早已带着老师开始探索家校共育的路径。

    “教育不止发生在学校的围墙以内,仅靠学校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将家长带入教育的总体框架,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一撇一捺的‘人’。”带着这样的思考,祝莉娟在学校倡导教师与家长建立沟通,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

    教师高媛与家长商量后在班里开展了“爸爸课堂”活动。利用中午时间,爸爸们来到学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职业特长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其中,有一位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建筑方面的知识。后来,高媛把这个关于建筑的内容发展成学生研究的一个小项目——探讨地震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去研究各地的建筑特点。

    当榫卯结构等建筑专业名词从孩子们嘴里说出来时,当孩子们编的预防地震的小儿歌唱出来时,祝莉娟感慨万千:“这样通过教师的智慧、家长的资源来促进孩子成长的尝试,我认为能让家校都收获满意的教育效果。”

    为了让家长与学校“同向而行”,近年来,在祝莉娟的倡议下,学校将家校活动逐步升级为常态化的家本项目。2016年,学校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还为家长开发了家本教材,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一主题多项目”的表现形式,引导家长以教育主体的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

    例如,学校以“认识交通符号”“我是今天的营养师”等为主题,引导家长在假期带领孩子完成。于是,家长带领孩子走上街头,搜寻交通符号;去菜市场,挑选新鲜食材……教育从纸上谈兵转变成满溢烟火气息的现实生活。

    2020年初的疫情让大家都感到焦虑、茫然、无助,只能宅在家里。时间久了,家长和孩子“大眼瞪小眼”,甚至会产生摩擦。

    祝莉娟看到了这一问题,带领教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家本项目进行调整,群内讨论,视频会议,一个个结合疫情期间实际情况的家本项目应运而生。

    “许多项目的点子都是我和团队一起碰撞自然产生的。”祝莉娟回忆说。

    室内亲子游戏缓解紧张情绪,亲子厨房、种植花卉汇聚快乐时光,绘制全国疫情图,将祖国地理知识与关注疫情巧妙结合……

    但让祝莉娟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断舍离”项目。不同年段,不同目标,全家一起动员,低年级整理自己的文具、玩具,中年级整理书柜,高年级进行物品分类大扫除……

    对于这样接地气的家本项目,家长热情高涨,学生也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断舍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