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给大脑安装一个“纠错机制”
教师们经常聚在一起就某个教学现象进行讨论,侃侃而谈,气氛热烈。但仔细分辨,大多是陈述、澄清乃至对自己观点的辩护,很少听到对支撑自己观点的深层次观念的怀疑和反思。
比如,谈到减少家庭作业、加大课堂练习话题时,有的老师认为这样会稀释语文的人文性,但很少反思:什么是人文性?语文教学中如何呈现人文性?一节课是否必须同时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再比如,谈到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追问背后的原因时,许多老师不假思索地归因于家庭、家长素质,但一定全然如此吗?
缺乏对自己观点乃至深层次观念的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名校长魏智渊曾说:“大家都在纷纷说‘我认为’,但很少有人思考‘我’从哪里来。”
前几天,一个微信群里几位家长在聊“考上‘985高校’是否能改变人生”。我谈了一个常识性观点,一位家长说“我不同意”,我说“你不是不同意,是不理解”。
我们每天在思考,但很少对“思考”进行思考。大脑每天都在处理听觉、视觉、触觉等信息,得出结论并转化行为,但许多人极少对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进行怀疑和质疑,仿佛“中央处理器”中的“程序”是天然正确不需要讨论的,是最客观公正的。
然而,未经训练的大脑所“安装的程序”主要来自经验,是非理性的。
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讲的有些话非常精辟:“人总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意见或观念,它们均源自于你的经历,包括你的道听途说……你曾经历的所有一切,都被深深地烙入了你的记忆之中。你的种种看法、意见或观念已经与你浑然融为了一体。当你的意见受到质疑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辩护。但是,这样做有道理吗”“所谓你的意见或看法,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思维假定”……
当把“我的观点”和“我”完全混为一体时,所谓的教研就只有“表达”“辩论”和“争论”,而很难有真正的“对话”了。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如果没有自觉的“审查”意识,会充斥太多的偏见、误解。以未“审查”的“中央处理器”来处理信息,是教学研讨争论而无“果”的主要原因。
某种程度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是先考虑增加多少知识,而是先剔除多少偏见。我们应对大脑中许多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知识进行辨析,对以为不需要讨论的潜意识进行梳理和清理。否则,学习也会患“偏食症”:学得越多,偏见越深。
说到根本上,教师专业能发展多好,取决于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人用大脑控制手和脚,也需要用元认知来控制大脑。
有了元认知能力,相当于给大脑安装了“纠错机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被自己“看见”,在处理外界信息时能产生不同的“声音”,而且能分辨哪种“声音”是正确的,让大脑按照正确的“声音”去处理。
要发展元认知能力,一是要走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井口”,增强反思意识,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怀疑,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二是透彻理解关键概念和专业术语,对其内涵外延有清晰的界定,对其来龙去脉有深度领悟。正如写论文,首先要分析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晰就作分析,相当于把楼房修建在沙滩上,地基不牢靠,房屋就不结实;三是找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并建立关系,谦虚地向对方学习,不要因为一时听不懂就沮丧而放弃;四是找到最适合解决当下问题的书,认真读,反复读……
能控制大脑的那个真正的“大脑”,才是本质的你,才是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中的“我”。
(作者系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