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需要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区域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改革系统构建分类绩效评价机制。但是,如何细化绩效评价指标、确立易于操作的观测点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评价,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要创新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实机制。

    一是改革地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是地方党委教育工作评价的总体内容。但如何完善考核内容及考核指标,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从内容上看,除了要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外,还要加强对党委制定并出台重大教育政策及实施效果、解决重大教育难题及重大政策落实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与督导已是常规性工作,省一级政府都已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问题在于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一方面是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考虑到各地经济与教育发展差异,另一方面是指标的分值安排是否合理。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机制。对学校的评价应当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分学段分类型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应当说,目前各地都建立起自己的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但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切实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对办学基本指标,如办学场地、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等情况督导并不“强硬”,督政效果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对学校办学质量,如教师队伍水平、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判断标准。为此,各地应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办学条件和办学业绩进行分类考核。其中,对办学业绩考核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情况,构建核心指标体系,实施专家线上与线下评议机制,并建立考核结果与校长职务调整相挂钩机制。

    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应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学实绩和学生业绩评价。以往师德师风的评价更多局限于职业道德评价,并未倾向于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道德评价。深圳市于2014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制度,凸显了教师在尊重学生、评价学生等方面的专业道德考核。同时,教师的教学实绩考核虽然在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但仍然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以及通过各方面的数量化和形式化指标进行考核,未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实绩,难以起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为此,首先应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包括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情况等;其次应构建以学生为对象的师德考察方式、以教学效果为主的同行评价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相关联。

    四是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和难题。我们应当完善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评测学校和学生。但从当前来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相当的难度。一是考试内容体系没有得到全面改革,而且从长远看主要是一种渐进式改革;二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进一步细化了指标观测点,但如何构建指标观测点以真正指向学生的素质表现,以及采取何种检测手段或工具进行量化,特别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构建更具观测和可操作的评价点,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加强品德修养等。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威性,强化与此相配套的学校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联性,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机制。用人评价的重点是形成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教师选聘机制,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选聘倾向。但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大量参与热点城市教师招聘,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也存在选择难题。对此需要进行考量的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或学校发展的需求,如一些学校要推行研究性学习,必然对教师毕业的学校或学历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更要考虑的是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标准。尽管我们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但在教师选聘上却缺乏易于考察的观测点。为此,重要的是加强区域统筹,特别要根据学校的教师选聘规划,构建以心理和能力测试为主的岗位分类考察体系,公正公开公平地开展选聘工作。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