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怎样破解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之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学校自然缩减成小规模学校。在这些学校里,一个年级往往只有一位学科教师,他们都是独自备课、独立教学,缺乏同组学科交流的机会;学校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外出参加教研活动较为不便……长此以往,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就很难及时接收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这种现象本质上违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面对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的种种瓶颈,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2018年9月率先推出“跨校教研”,明确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三步走”:专家团队领着走,校际之间扶着走,各学校自己走。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地域协同优势(半小时交通圈)形成由2-3所学校同学科教师组成的跨校教研组,制订统一的教研工作计划,形成相对固定的教研时间,围绕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等开展“跨校教研”,打通校本教研的壁垒,发挥协同作战合力,实现教师素养整体提升。
优化活动管理,构成校本教研的层级目标。根据“跨校教研”的实施方案,由核心学校校长任组长,其他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学科研训员是指导专家,各校学科负责人分别担任活动小组长兼联络人;其他学科教师兼做主持、会务接待、会议记录、美篇制作等工作,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区教育研训中心协调好联盟学校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跨校教研实施时间表》,拟定《跨校教研活动要点和参考活动方式》,为“跨校教研”做好全盘谋划。
学科研训员既要高屋建瓴参与谋划整个方案的制订,还要亲自参与、协调“跨校教研”各项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更要亲自示范、点评、总结教研活动,同时还会选派区内其他学校名优教师前来助阵。“跨校教研”一般每两周安排一次活动,各校轮流承办。
卷入教师参与,形成校本教研的常态运作。区教育研训中心要求各小规模学校的跨校教研组在活动的设计上,要积极体现充分的互动、研讨、辩课等多样的“卷入”形式,每位教师在每次具体活动中都要承担共性的任务和个性的作业。两年来,“跨校教研”的核心工作是聚焦教师的学科教学,通过备课、上课、研讨等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针对年轻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弱、成长慢等老大难问题,以学科研训员为主的专家团队会经常聚焦课堂教学,组织各种“变式化教学”,如教师的诊断课、研磨课、交流课、展示课等,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推行同课异构等,还组织名优教师的示范课、年轻教师的亮相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总会让教师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专家进行把脉指导。
随着网络教学的盛行,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突发,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的教研方式,“跨校教研”也从单一的线下指导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模式,这种“云指导”便于专家随时进行指导,打破地域、时空的限制。
除此之外,“跨校教研”不仅关注学科教学,更重视教师的科研成长,每次学科教研活动都会安排教师点评交流、读书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走研究型发展之路。
实现范式转型,达成教师成长的合作研教。通过“跨校教研”使学校校本教研的运作机制、教研内容、教研形式等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跨校教研组的建立,实现了同组学校共命运、同成长的发展路径,密切了学校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校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抱团取暖;二是校本教研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从零散性的学科指导向项目化推进,校本教研更有深度;三是同组各校教研活动的形式从单向指导向多维互动发展。
“跨校教研”实施两年来,教师工作方式从“单兵作战”走向“合作研教”。教师变得自信了,在各项教研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独当一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各类活动中能主动联系团队、积极寻求专家帮助。
通过“跨校教研”的实施,小规模学校改变了原来在区域性各类评比中只有个别教师“出彩”的现状,实现了团队的整体发展。比如,临安区小学语文跨校教研团队在近一年的各类业务评比中有突出表现,真正实现了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从“外部输血”走向“内部造血”。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