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学校和教师怎么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备研究、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经历,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生活和工作;具备应对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数学、科学、世界人文、历史、自然地理、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精通一门或多门世界语言,具备创新思维和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有效选择信息开展得体的互动;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全球性问题、与其他文化背景者开展合作,理解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愿意为建设可持续、公平的世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开发全球素养课程,开展全球素养教学和评估

    开发全球素养课程、推动全球素养教学、有效开展教学评估是提升学生全球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全球素养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教师关注具有当地意义和全球意义的关键议题,关注课程主题、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从全球视野审思课程内容,认识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全球素养模块的可能性,比如在地理课堂上,借助数字和图表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增长规模和资源利用情况,还可以从历史角度展现人类发展以及与自然的互动;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比如选择发展、公平、权利等与学生较为密切的全球性话题展开全球教学;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有效教学,通过在线教学技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就同一全球性问题展开合作,包括数据共享、远程讨论、虚拟互动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聚焦特定主题、特定知识和技能,通过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全球素养。对全球素养的评价应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鼓励多主体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进步与不足。

    外语学习是帮助学生从全球视角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最有效方式,学校在设计全球素养课程时要重视学生掌握外语技能的重要性。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保证外语课程的学习时长和学习质量,坚持能力导向,将外语课程作为联系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纽带,重视为学生提供与其他文化背景者的交流互动机会。比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所学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进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全球地理或历史课程中融入相应的外语模块,与当地高校合作为学生与其他文化背景者开展交流互动提供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对全球语言文化的兴趣。

    为全球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为学生分析和认识世界、理解文化差异和冲突、进行有效沟通以及采取有效行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观点,重视学生的感受等。学校应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创设安全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者开展跨文化交流。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教授全球素养课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与全球和跨文化有关的议题往往是跨学科、复杂多变的,并没有标准答案。为此,学校应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致力于为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活动应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将全球和跨文化议题融入现有课程中,为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支持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

    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家长本身可能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具备相当的全球素养,并且乐意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的全球素养活动。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家长文化背景、使用语言、专业知识等方面信息,据此形成家庭背景数据库,并根据家长的不同背景扩展全球素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此外,企业、高校、博物馆、文化团体等也是重要的外部资源,均能对学校的全球素养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通过企业,学校可能获得支持全球素养活动的资金资源以及各种实习机会等,与高校、博物馆、文化团体等的合作也有助于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全球素养活动。

    ——教育系统层面的行动——

    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将全球素养纳入毕业要求、为教师提供全球素养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世界语言改革、为学生参与全球和跨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等方式促进学生全球素养的提升。

    一是将全球素养作为毕业要求之一。高质量的教育系统意味着必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不管是来自高收入还是低收入家庭学生,或者是来自少数族裔家庭的学生,均能通过全球素养教学受益,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种对所有学生的高期望应该被写进教学标准中,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

    此外,高质量的教育系统还意味着能够让学生为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做好准备。为此,教育系统应该将全球素养等知识和高阶技能纳入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世界语言系统表达的能力等。

    二是提高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全球素养能力。只有具备全球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学生,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完善教师招聘、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将全球素养相关知识和能力整合进入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教师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改革,完善教师全球素养培训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中小学与高校开展培训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学习机会。

    督导学校形成共同推进全球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引导学校重视教学骨干、教学精英和学校管理者的作用,鼓励学校将全球素养作为学校文化和发展战略的关键事项,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将全球素养教学目标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是将世界语言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系统层面必须协调各种活动以确保不断变化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对世界语言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将世界语言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促进教师在线语言学习,鼓励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招聘语言教师,为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资格认证、提供高质量教学培训。在教学方法层面,强调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采取情境式教学法,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综合采用传统教学、在线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语言学习支持。

    四是为学生和教师参与全球素养活动提供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作为,支持信息部门和对外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政府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帮助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国际合作,增加学生参加国际课程和世界语言学习项目的机会。支持当地学校与世界其他地区学校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跨文化沟通提供机会。一些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增进学生全球理解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和平便士、全球儿童、世界理解等在跨文化教育、全球理解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学校与这类国际组织就全球素养教育在课程、活动与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便利。

    综上,全球素养或者国际理解并非不可教,在发展学生全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学校、家长、教育系统乃至当地社会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各主体加大投入、共同发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球素养的教育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