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篇:集群体智慧成区域典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国家级实验区的改革试点到基层学校的突破探索;从行政主导的区域整体推进或评价驱动到专业支撑的课题引领或研训促动;从规划在前层层深入的课程重构到锁定课堂步步深化的学习变革;从破解生存发展难题的逆势崛起到引领改革时代风向的主动转型……20年来不断涌现的众多新课改典型区域和学校,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丰富的课改经验,构筑起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坐标。

    通过这些坐标,我们可以再次认识新课改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整体风貌,在构建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层面的中国方案,在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行动智慧。

    基于近20年的观察与记录,本报特别梳理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和学校课改“坐标”,以飨读者。

    ——————————————————————

    上海:三期课改成就“第一”经验

    改革需要先行者和探索者。上海就是这样的先行者和探索者,自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且成绩排名“全球第一”,到2016年上海教师参加“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在多个指标上取得“世界之最”,这样的教育奇迹引发世界各国纷纷探讨“上海第一”的秘密。秘密在哪里?就在改革。

    1988年,上海启动“一期课改”,确定了“两个改变”目标: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改变以必修课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三大突破”,即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

    1998年,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上海启动“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着重解决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更注重人的发展,尤其是在个性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素质教育更加体现新时代的要求。这期工程主要解决三大问题:如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和加强德育;如何以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2014年,上海又进入第三轮课程改革,通过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

    几十年的课改之路,上海始终走在最前列,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发挥榜样作用,为更进一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河南郑州:以“道德课堂”育有德之人

    河南省郑州市课程改革始终不曾停步。郑州市金水区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郑州市域层面创造性地提出“道德课堂”的深度课改理念,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样本”;2017年郑州高新区又获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

    “道德课堂”是郑州教育人提出并践行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形成了“有形、有魂、有习得”的实践标准,“有灵魂、有同理心、有诗意”的实践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郑州市教育局“只给理念,不给模式”,引导各县区教育局及学校在遵循“内涵解读—理论依据—课堂流程—价值与创新”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道德课堂”的实践模式,目前已形成180多种“道德课堂”的有效形态,覆盖郑州中小学课堂。

    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郑州市同时积极探索“有道德的评价”,提出“评价育人”的核心理念:评价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性教育活动,评价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层面去思考、设计与实践,体现育人导向,发挥育人功能,彻底走出“评价即考试”“育人即育分”的误区,必须既关注学业成就又关注精神成长。

    由此,郑州市小学、初中推进“绿色评价”,高中推进“增值评价”,构建起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业质量“郑州标准”。评价育人也助推郑州市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山东潍坊:敢啃硬骨头释放真活力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山东省潍坊市的教育改革便从深化教师职称和“县管校聘”改革开始,通过“有编即补”“退一补一”、成立教师临时编制专户、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序列,将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探索建立“指标到校、自主竞聘、评聘合一、民主监督”的教师职称管理机制。

    从2004年开始,潍坊市推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去行政化,到2015年已建立起从校长后备人才、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校长退出等一整套制度。2018年实施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从严治党等7项关键能力和63项具体要求的提升模型,推动全市近4000名校长及后备人才发展,助推办学效益和个人专业发展“双提升”。改革对办学者的评价,从干部选聘、教师管理、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生管理评价等方面列出学校自主办学权限清单34项。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承担校长职级评选、中小学质量检测、办学水平评估等工作,让专家评专业,促进校长、学校按规律治校办学。

    潍坊市还先后出台37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体系,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潍坊样板”。2019年,“潍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领跑全国”成为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事件评选中唯一入选的教育类项目。

    湖北襄阳:系统建设促高质量育人

    在湖北教育界,襄阳早已成为一方教育高地。这可以从10年来襄阳基础教育一路飙升的高考成绩找到印证。这样的高质量既是机制创新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结果,也是系统化落实国家课程、充实地方课程和丰富校本课程取得的育人实效。

    多年来,襄阳市中小学认真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创新方式,提升质量。通过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课堂育人、“三结合”育人、“三全”育人等形式,构建了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了全方位育人格局;全市制定统一的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对备课、上课、辅导、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明确标准和要求,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加强体美劳教育,纳入教学质量测评,将音乐、美术、体育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纳入中考科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因地制宜开设地方课程,彰显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为了造就“万名教学名师”,襄阳市将培养“襄派教育家”写进了《襄阳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构建了“1356”培养模式;为了深化课改,襄阳市各区县和学校积极作为,其中樊城区实施“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建设“学在樊城”课改品牌,襄州区也在区域层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引领学校发展,整体上形成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内蒙古赤峰:深度变革走向学习共同体

    新课改20年,内蒙古赤峰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研读课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走向学习共同体。特别是从2014年开启的深度变革改变了区域教育面貌,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的追赶发展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赤峰一方面拉开强化管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大幕,强力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升高中“五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启动课程改革“再出发”,深入反思和梳理课改以来行动背后的逻辑,逐渐创生了课程改革的“十大行动”: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生态;构建“一个都不能少”的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性德育”的育人体系;构建基于素养本位的创生性课程新体系;构建校长(园长)、教师“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新方式;构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构建以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新体系;构建“过程+成果”“欣赏+帮助”“表现+考试”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新机制;构建融学术型、民主型、服务型、协同型于一体的教育治理新体系;构建“一个都不能少”的区域学习共同体。

    这“十大行动”相辅相成,构成了多主体多维互动共生的教育生态逻辑,让赤峰在行动研究中走向更加深入的课程改革。

    广东深圳:先行示范夯实前沿阵地

    深圳既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块高地。早在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就进入了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在课程整合、综合素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经验,成就了“学在南山”的教育品牌,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多年来,改革创新一直是深圳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因和内在驱动力。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深圳市作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入围,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项试点之一,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及监测制度,突破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体制瓶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