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过成最美的样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经历了课改的20年,这20年是我年富力强、不断进取的20年,我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新台阶,越来越喜爱这份职业,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我感触最深的是课改倡导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改前,我一直埋头教学,只有教学意识没有课程意识,平时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开发课程是专家的事,与我等一线老师无关。课改后,我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开发课程,还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锦州地方史话》的想法。

    开发这门课程源于一个故事。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学生暑假带同学回乡,当同学询问锦州的典故、传说时,他却张口结舌。他很感慨:上学时我历史学得最好,可是对家乡一无所知。学校为什么不讲一讲锦州历史?

    对此,我也有同感。统编历史教材讲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不能具体到每一座城市,但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感兴趣、可触摸的,何不作为补充学习内容?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基本没有什么了解”,91%的学生“想知道”锦州过去发生了什么。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的工作目标。开发课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也需要编写技巧,我把这个过程当作一次学习。利用业余时间,我开始学习、查找相关资料,从博物馆到档案馆,从辽沈战役纪念馆到寻访知情老人,甚至连父亲搜集的锦州典故旧报纸也被我翻出来。查找资料这项工作我用了一年时间,之后整理和甄别资料、编写成书也就顺理成章。

    同行看到我的成果,评价其“史实生动、语言准确、编写严谨,在锦州高中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市里专家把这个成果推荐到省历史教研室,我也在辽宁省2003年历史年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给学生上这门课时,我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他们兴致勃勃地赏析千秋万岁的瓦当、精美的青铜器、陶器。当课上学习的知识得到印证,当学习根植于真实生活,教室变大了,历史也与现实“握手”了。有学生总结说:“最初听说学校要开设这门课程有些反感,以为又加了一门课。听了李老师的课却被深深吸引,这样的课一直开下去多好啊!”

    这段编写经历使我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地方史研究者、课程开发者,让我对教育、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和职业定位:教学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建设性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厚度、广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深度。

    对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在生活中或许并不常用,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这段学习经历已经教会他们历史的思维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课堂遇见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对历史,我始终难以割舍,心中有一个使命:当一名有光的老师,依靠专业能力站稳课堂。

    其实,课改给教师带来了阵痛,被迫离开舒适区,振作倦怠的精神,开始跋涉。可一旦深入参与,就会发现阵痛一定伴随着成长。

    我愿与学生一起把简单的学习生活过成最美的样子,为此我一直在努力。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不当浅薄之师     下一篇:十年方识课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