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聚焦“语用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即“语用”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都要以“语用”为基础。

    2020年11月,特级教师赵长河的力作《语用化语文教学》出版问世。赵老师把语文教学的手段和目标都聚焦在了语用上,认为“语用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本书揭示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阐述了如何在实践中深化语用教学,并探讨了语用教学和思维、审美、文化是如何相互渗透的。

    《语用化语文教学》一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语文教学之语用思考篇”提纲挈领,从宏观上论述了语用化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阅读教学之语用实践篇”和第三部分“作文教学之语用实践篇”,作者以多年积累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作品”为范例,阐述了如何在实际的读写教学中寻找语用教学“教点”,创设实用恰切的学习任务和生动有趣的语用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写和交流表达能力。第四部分“测试评价之语用视角篇”,作者以近年来高考中的阅读和作文等命题为案例,阐发了自己语用视角独到的命题和评价见解,给予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与备考建议。

    我认为,这本书呈现出以下鲜明特色:

    首先,紧抓核心。很明显,这个核心就是“语用”。在宏观层面,作者强调要想落实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这个抓手。而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也自始至终落实这一理念。以《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为例,作者在阐述“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语用化教学”实践中,从“引文本”“读文脉”到“品文句”“练文句”再到最后的“点文眼”,这样由“读进”到“写出”的呈现,再由“写出”到“读进”的深入,是典型的语用教学的体现。

    其次,注重情境。语用教学不是干巴巴的语言知识积累,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才能更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和鉴赏能力。

    再次,渗透人文。这本书也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者指出,在语言积累与建构的基础上,要分别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方向上迈进,进而培养“真善美”的人。在《兰亭集序》教学过程中,作者就是以“生命与死亡”“美好与短暂”这样的人文主线,串起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语用训练,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还有,紧跟时代。作者指出,要“让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携手前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全面”“创新”和“个性”,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

    当然,这本书也有小小的缺憾。例如,在阅读教学实践部分,关于古诗和现代诗的语用化教学设计就付之阙如……但是瑕不掩瑜,《语用化语文教学》有助于匡正语文教学中那些脱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谬误。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丰台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