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余 裕
随看随想:
本期选了两篇谈“余裕”的文章。日本作家谷川俊太郎讨论了“余裕”是什么,最后归结到关乎的是人的心灵;鲁迅则阐释了“余裕”的作用,以及“不留余地”对一个民族的戕害。
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学校在古希腊语中的本意是“悠闲”,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余裕心的地方,但现在许多学校成了倡行竞赛的场所,学生的时间被严重挤占,哪里会有时间形成“余裕心”呢?(杨赢)
余 裕
“余裕”这个词隐隐约约出现在广告文案中,应是这十年左右的事吧。日本人可以将“余裕”挂在嘴边,表示生活终于出现了余裕,这全都是拜我们的勤奋所赐。原本住在四叠半空间的人,搬到有十二叠大客厅的公寓,很自然会觉得生活变得有余裕了。
然而一想到公寓的贷款要历经亲子两代才能偿还,用大把钞票买回来的皮革长沙发,坐起来不会觉得不对劲吗?眼前空间所带来的余裕,不见得一定就会让人的心理空间也变得宽广。当人开始怀疑自己好像被“余裕”这好看的词骗了时,那个瞬间,余裕也就跟着消失了。
如果说心中要有余裕,其先决条件是经济上必须宽松,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会表示赞同吧!但回答完以后,可能会觉得好像也不尽然,若说这不自觉的想法是出于伪善,又未免太过,说不定,那是出于自然的心态呢!
我读过因纽特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的故事。为了找寻食物,他们在冰原上迁徙,等到食物没了,老人会从容平静地坐着,其他人则留下老人继续往前走。老人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态度,使得“余裕”这个词连个存在的空隙都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让人从中感受到余裕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问人,你觉得害怕失去财产的大富豪和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谁比较有余裕?虽然大家都会对着流浪汉举牌,但如果问他要不要也当一下流浪汉,任谁都会犹豫。当今这个世界变得如果不用东西和钱把人绑得死死的,就不会出现“余裕”这个词,这是因为人对欲望很难把持。就商业的秘诀来说,商人只要对这样的弱点加以渗透就可以了。
关于余裕,最容易理解的是空间。就像在高峰时间挤满乘客的电车车厢,心里要是也被塞满,应该不会觉得有余裕吧!这跟心内塞满的是哪些东西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有可能是欲望,有可能是情感,有可能是思考,有可能是信仰,只要没有可动弹的空间,人就会感到窒息。一旦变得硬邦邦,心就了无生气,无法和其他的心展开交流。
有一种让人很难憎恨的坏人,相反地,也有一种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喜欢的正义之士。表面上,我们很容易把善恶或正义与否拿来当判断的基准,但难解的心,却不是可以用一个或两个基准来加以衡量的,关于这点,我们好像不必人教就都知道了。不论所抱持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对所有的狂热分子都退避三舍。
能够让心动起来的空间或缝隙,那样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呢?当我们陷入纠结的情感和思考中时,是什么东西在为我们找到出路?虽然难以被意识到,但说不定有一种感情或思考,可以将被绑住的感情或思考松开。而这难以命名的东西,我们姑且就用余裕二字来形容。
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余裕就好像是宇宙的真空,它既是我们人生中的吉光片羽,也可以说是永恒吧!对我们来说,那是直指内心,能拿自己和他者对照并看出端倪的视角,是心之外的另一颗心。我们不妨说,心中灵活表现出的幽默,追根究底,也是来自余裕。
假使上面所述才是真正的余裕,那么,那样的余裕跟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无关,跟有没有信心无关,跟思想的差异、教育的高低也都无关。如果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会用余裕之有无去判断一个人,那么它一定比其他的判断基准更为深刻。而我希望那判断也是可以游刃有余的。
(选自谷川俊太郎《一个人生活》,林真美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
————————————————————
忽然想到
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奇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
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到别样。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也行。
(选自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