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学校在生活实践中育“真人”——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办学文化解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学校如何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通过全新的“生活·实践教育”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价值在哪里?当下学校如何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作为生活教育理论构建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学校,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简称“晓院附小”)始终在守正、求真中通过教育实践与时代对话,同社会沟通。特别是近年来,探索、践行一种全新的“生活·实践教育”——这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主张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实践即教学、世界即学校、创造即未来等理念。晓院附小把“生活·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作为学校办学和教育改革方向,从学校文化的创建、课程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的发展等方面,以“陶”树人,做“真”教育,培育“真善美”的现代公民,全面实施“生活·实践教育”,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

    实践育人,关注生活的原动力

    当前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学校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育人与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传承、创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构建了“教学生学、做中学、共同学”的教学范式,倡导生活化、实践化教学,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情感体验。

    2017年晓院附小成为南京市小学“十三五”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学校,牵头成立了“南京市小学数学学习历程项目联盟”。联盟成立3年来,在校长鲁照斌的带领下,承担了“学历案的编制与教学”“课时学习路径”等多项市级专题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践小学数学学习历程案——这是基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学—教—评一致性的方案,主张在课堂中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中站立起来、在思维中活跃起来、在创造成长中强大起来,这是一种促进数学学科综合育人的创新实践样本。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表达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解读教材和阅读学生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迄今为止,学校有超过20人次在省市区各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且分别有1人在江苏省教师基本功竞赛、南京市优质课赛课中获奖,有超过20篇论文在《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有2项课题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学校数学组还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

    在实践育人体系建构中,学校凸显生活化、实践化、活动化的教育内容,构建了“一主体五系统”的多维体系。“一主体”即以“生活·实践”为主体,“五系统”是指“行为规范系统、校园劳动系统、校园礼仪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学生自治系统”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各有其内容和活动,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致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如在社会实践系统中,学校依托南京市八卦洲行知农业基地开展生活实践课程。科学教师把土豆种植的课堂搬到基地,学生在学农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劳动的快乐;每到收获季节,学生收获种植的果实并开展诚信售卖、美食制作等延展实践活动,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动手、想象、体验、感悟”等环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中做,收获知识与技能,体验艰辛与快乐,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生活实践课程打通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发挥了实践育人的合力。

    课程育人,彰显教育的创新力

    课程改革是综合育人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晓院附小本着“适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在国家课程品质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基础上,主张教育的生活化,构建了三级四类“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即“国家基础课程、校本拓展课程、综合活动课程”三级课程和“人文审美、科学探究、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四大课程群,每级课程均包含四大课程群。尤其是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既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办学理念、课程特色的彰显。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旨在平衡公共基础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以此培养学科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对人文、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课程群的设置,在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节日统整各学科并全面开展综合活动课程。综合类课程共有8项主题,分别是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数学活动月、自能德育主题活动、生活实践。每个主题统整单元原则上设置在一个学习月中,也有像读书节、自能德育主题活动、生活实践等单元课程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程。每学年的上半学期以英语、数学、体育学科为主分别设置“英语节”“数学活动月”“体育节”,下半学期以科学和信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和美术学科为主分别设置“科技节”“读书节”“汉字文化节”和“艺术节”。

    其中,2018年的“英语节”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统整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等资源,从“一带一路”所经过国家的地理、文化、环境、语言等内容,设计“秀英语、爱祖国、看世界”等活动主题。

    另外,学校依据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内容开展“每月一事”活动,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划分为“走好路、说好话、扫好地、吃好饭、穿好衣、读好书、做好操、写好字”等“八个好”。以“走好路”为例,部分教育内容由班主任负责,而任课教师或社团教师也要参与,这样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走好路”行为习惯训练的主体,容易形成教育的合力。“课程永远是学校最核心的事件,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需要用丰富的课程予以培养和塑造。”校长鲁照斌说。

    课程综合育人鼓励创新性使用教材,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流动的边界”,通过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大项目学习,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学会创造。

    合作育人,观照人才培养的向心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呈现出全球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特征。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合作育人正成为基本特征之一。

    “生活·实践教育”强调生存即共进。校园是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场所,课堂学习、课外活动、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均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以共同兴趣或者共同研究主题形成的团体,成员可以是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

    一方面,学校建构了“行知文学院”“行知科学院”“行知艺术院”等学习共同体平台,形成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其中,学校开办的“诚信超市”源于2009年一个班级的“无人售报”活动,当时为了鼓励学生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并能够养成诚信的好习惯,六年级(2)班组织开展了“诚信售报”活动,即“拿一份报纸,投放一元钱”,每天限售20份。教师开始以为此项活动难以坚持,担心钱款收不上来,没承想,一学期下来,情况出乎意料,效果显著。于是,学校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诚信超市”活动,成立了学生值班经理团队,负责统计每天售水数量与收支情况,对全校师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如果售出100瓶水收回100元钱,则全校师生当日诚信分为100分;如果只收回90元钱,则全校诚信分为90分;如果连续出现较低的诚信分,将会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诚信承诺”“我为诚信代言”等各类活动,提醒与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诚信超市”完全实行学生自治、合作的管理模式,既考验学生的诚信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诚信的价值观,也让学生在参与和管理“诚信超市”过程中懂得合作、学会团结、关注集体的荣誉,形成集体荣誉感。

    另一方面,学校推行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大孩子教小孩子,会的教不会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管理、活动中,通过“小先生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其中,有教师从2010年起在班上开展“数学小先生”活动,教学中尽量安排同桌之间结成互助对子,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先生”。为了扩大“数学小先生”的影响力,班级还举行“小先生”就任仪式,由学生代表将聘书交到“小先生”手里。接过聘书的“数学小先生”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就承担起“先生”的职责,不仅帮助结对同学的学习,还学着尊重对方的自主性,适时“指导”帮助改进。这样的“小先生制”不仅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也成为学生毕业后对小学学习生涯记忆最深刻的事件之一。

    除了学科“小先生”外,学校的行知督察团、诚信书吧值班员、午餐值班员等岗位都采用“小先生制”,由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教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尊重、学会对话、学会共长共进,在合作中达至知行合一。

    “生活·实践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谐统一为宗旨,从而达至“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是生活教育的历史承继与时代创新,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陶行知曾说:“晓庄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对于历史近百年的晓院附小来说,更加精彩的“生活·实践教育”仍然在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