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不妨与学生谈谈“钱规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春节接近尾声,学生即将揣着自己的压岁钱重返校园。然而,在一些中学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私下借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开展“财商”教育,除了采取相应手段帮助学生远离“借贷”,还要深入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全面精准施策,防患于未然。

    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普遍担心子女在学校的伙食不好,所以一般给子女的生活费会多于学校生活花费所需,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尤其是春节过后,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吃好喝好,不能让孩子开学后落差太大,故而放手让孩子支配“压岁钱”;同时,由于传统的文化特性,学校教育甚少谈钱,针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几乎一片空白,针对学生钱财问题引发的教育事例,教师采取的只是补救性措施,“财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最令人忧心的是,社会上的放贷手段已经渗透到学生群体,防范学生用“压岁钱”向同学放贷应成为开学后的重点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在学生中开展“财商”教育,让学生明确校园消费的“钱规则”,远离学生之间的“个人借贷”,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给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同时也是让学生享有健康理性校园消费环境的现实需要。我认为,开展校园“钱规则”教育应有以下4个方面考虑。

    一是利用新学期开学教育或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说明学生校园日均消费的相对准确数据,引导家长保障学生足额生活费的同时可以适当浮动,但更鼓励家长培养子女量入为出、有节余的消费方式和习惯,避免在源头上出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教育窘境。

    二是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时间,邀请有理财经验或教训的家长给学生讲用钱规则,以真实鲜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校园花费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同时,学科渗透教育也不可少,尤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应的教育资源充足,教师应设计更多活动供学生体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三是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在信息时代,校园“无现金”消费逐渐成为趋势,学校可以向社会企业购买服务,建立健全学校消费“一卡通”模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笔消费都能追根溯源,也便于家长通过相应的平台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实施调控和监督。

    四是加大与属地治安联防的联系,防止社会人员或网络方式向学生放贷。在相关部门对高校非法借贷保持长期高压打击态势的背景下,不排除放贷方把目标向中学生转移的可能。为此,针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绝不能置身事外,疏忽大意。学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才能密织防范网络,制止民间借贷和网络借贷的黑手伸向孩子。

    教育无小事,学校无须忌讳或回避针对学生的“财商”教育。特别是在春节后学生返校的时间节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自己的“压岁钱”,防范学生之间陷入不必要的金钱纠葛,以致给学习和生活蒙上阴影,也给学校管理造成困难。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