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最好的学习在路上
教育不仅要关注眼前可见的教学、习惯和分数,还要关注看不见的素养、眼界和精神。教育不仅要关注那些看得见的“小问题”,还要关注容易忽略的“大问题”。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随后,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新形态,也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天地之间这个大课堂。“走出去”意味着看见更丰富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感受斑斓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还可以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与同伴在行走中学会协同,学会观察、思考、实践。
研学旅行让“行走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独特的成长礼物。从“随机性研学”走向更专业、有主题的“课程性”游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些学校正在开发有意义、有意思的研学旅行课程,深入挖掘研学背后的深厚内涵,凸显核心素养立意,真正让“行走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研学旅行让教育走向开放融合。有别于传统的教育,研学旅行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旅游场馆等地,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使得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生活化、多样化。它充分凸显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让教育更加兼收并蓄、开放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不一样的“大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在哪里,就在广袤的乡村、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恢弘的历史纪念馆中。
遥想2500年前,孔子率众弟子从鲁国出发,游学四方,遍历河山,学游了大半个华夏,而今当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如何继承发扬古已有之的“游学”文化,实现“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如何避免“只游不研,只旅不学”的现象,以课程视角设计研学活动?
为此,中国教师报特别创办“研学旅行”专刊,期待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在“研学地理”中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行走课程”中不断拓展教育的边界和内涵,在“红色之旅”中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最好的学习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1,让我们从心出发,走向广阔的世界,追求我们的诗和远方。
研学旅行,我们在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