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儿时除夕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母亲在世时常说,“大寒小寒,一年来完”。恍惚间,就觉得母亲还坐在床上,笑盈盈地望着我。

    母亲这样说,是在婉转地提醒我:要开始忙年了。

    小时候,家里一应家务都是母亲一手包揽。别说大寒,从腊八开始,她就开始各种筹划、忙碌,开始渐渐进入年的节奏。

    母亲是愁的。那个年月,家里大大小小好几口子人,要吃要穿,孩子还要上学,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在这之前,买冬菜、储煤,已经把积蓄用得差不多了。囊中羞涩的母亲,无论怎样都要家里人体体面面过一个热闹的年。

    愁归愁,母亲却从不叫苦,她会花尽心思来应对。一切都是一年时间里精心储备的:夏天晒的豆角、茄子干;平时买肉尽量买肥的,炼出荤油储在小瓷坛里;棉花票、布票攒了一年一起套着用,不能里外三新,也要有簇新的外罩;换不了新家具、新窗帘,可以剪贴红艳艳的窗花,况且还有父亲巧手打造的宫灯。家里家外,一样是喜气洋洋的。

    除了愁,还有可想而知的劳累。从小年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一的早晨,这可能是一年中母亲最辛苦但也最快乐的时候。大冷的天,母亲早早起了,忙进忙出一整天,祭灶扫房、浆洗被褥、拆洗衣裳……脸上的笑意却越发明显。细想起来,再难的日子,母亲都没有愁眉苦脸,我也从未听过她叹气或抱怨。母亲的笑容让年幼的我心中始终是温暖、笃定的——直到现在面临难题时,我还总会想起母亲。

    岁月漫漶,除了母亲的笑容,就记得除夕的那些热闹了。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儿时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讲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来不做饭的父亲,除夕这天也会帮母亲剁肉馅。父亲用两把菜刀有力地剁着砧板上的肉馅,声音很响,时间也长。后来才知道,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周围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剁菜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这意味着“长久有余财”。这一天包饺子要全家上阵,我和哥哥姐姐开始还好好干,包着包着不知是谁先开始,你往我脸上抹一把面,我往他脸上再抹一把,接着就闹成了一团。父亲平时严厉,哥哥姐姐都怕他,可我不怕,这会儿也往父亲脸上抹。父亲只是宠溺地躲避,母亲就笑着说:还没包完,你们就都成白脸曹操了。

    北方的除夕夜,祭了祖,吃了年夜饭,交子的鞭炮响过后,人们还要守岁,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大人守岁,玩闹了一天的孩子可是坚持不了,他们拿了压岁钱,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我的压岁钱用红纸包着,硬硬簇新的十张一毛钱。这在当时属于“富豪”级别,家境贫寒的父母在这些习俗上从不将就。如今想来,对生活的热望和对子女的爱意,体现得多么厚重啊。压岁钱年年都有,哪怕是父亲去世后那些最艰难的日子。其实这些钱我从来没有用过,都是过后找个机会“贴补”家里,可父母的那份寄望却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后来,我做了母亲,儿子每年都会收到许多压岁钱。别人给的我都收起来替他保管,我和他父亲给的却一定要放在他的衣兜里,总要年过完才收起来。我还会给母亲包个红包,这在习俗上也是有的。给老人的也叫“压岁钱”,这“压岁”的意思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

    初一一早就被鞭炮炸醒,等起床拾掇好,母亲就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吃过饭,街坊邻居的小伙伴就凑齐了,大家一起走门串户大拜年。这一天,家家院门都是敞开的,孩子跑进去,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乱叫一气,最整齐的就是“过年好”这一声。家里的大人特别是老人,在这一天都不外出,好像就是在等着我们这群孩子。听到乱哄哄的拜年声,一边说着好,一边抓起糖果、瓜子往我们衣兜里塞。跑了一圈下来,兜子里都是鼓鼓囊囊的,随后各回各家。我回家后,要跟着哥哥姐姐去给亲戚拜年。到了亲戚家,除了糖果点心,也有压岁红包,虽然就几毛钱。这样的拜年,热闹而喜庆,渲染着那个时代的美好。

    时光荏苒,过年的形式变了又变,但不变的是亲人之间的牵念,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还有一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和祝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管理漫画     下一篇:撂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