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火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撂火把这一习俗不知从哪儿兴起,也不知何时开始流行于我们皖东地区。每逢春节来临,我便想起儿时那些热闹非凡的场景。

    少年时代,曾在农村老家撂过多年的火把,至今仍记忆犹新。一般情形是:吃了晚饭,少年就匆匆溜出家门,挨家挨户地喊上同伴,在村头槐树下石碾旁集合。大家聚齐后,碾台上站着的“孩子王”会大喊一声:“走,撂火把喽!”整个村庄的孩子都带着各自的火把,急速奔向那片空旷的场地。

    到达目的地,大家纷纷点燃火把,或用嘴吹,或转动手臂,让火势迎风而旺,然后一个个奋力将其掷向天空。刹那间,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各式各样燃烧着的火把腾空而起,此起彼落,火光冲天。大家都在比谁撂得高,比谁的火把亮。那晚懒懒升起的月亮,为自己的迟到羞愧地泛着红意,与火把场的火红相映成趣。虽然不如当今的烟花,但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夜晚,不失为一道喜庆的景观。

    撂火把是我们这里的年节习俗,也是一种占卜仪式。老人说,如果撂出的第一个火把落下时火把头偏东,今年就先种冬瓜,保证庄稼兴旺;如果落下的火把头偏西,那就先种西瓜,肯定五谷丰登;如果偏南方向落下,就应该先种南瓜……为此,有人索性往东、西、南、北方向各撂一个火把,祈祷不管种什么都长得好。这个说法灵验与否无从考证,但孩子把第一个火把撂上天空,眼睛都不敢眨,使劲儿盯看火把下落的方向。有时怕看错了,还要一起来的玩伴帮助观察“勘正”。

    其实,这种活动显示的是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在以火祈福。与许多地方载歌载舞、欢腾庆祝的“火把节”一样,撂火把的寓意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人们手擎火把奔向田野,腾空而起的火苗瞬间照亮大地,这是在期盼着火神驱散阴霾和灾难,播撒光明和美好。

    为了尽情地玩好这一晚,孩子过了年便开始自制火把:用玉米秸、高粱秆等做芯子,外面裹上稻草,再用绳索绑扎,然后埋在草垛里精心保存,避免被雨雪打湿。扎好的火把长的有三四尺,短的也有一两尺,细的像手臂,粗的如碗口。为了易燃火旺,要选用柔软的干草,捆扎也不能太紧,有人还会将家里的煤油或油渍之类浇在火把上。有了助燃物,火把升上天空还有明火,瞬间照亮凄冷的夜晚。一支、两支、无数支,起起落落,好不热闹。更有趣的是,我们村子在河西,伙伴们常与河东村里的孩子相约“火把赛”,两个村的少年看哪边的火把多、火头旺。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升腾的火光,加上嬉闹声、叫喊声,给节日平添了几分热闹和壮观。

    撂火把的地点一般选在空旷地或水边,这样便于防止火灾。撂火把时,不少成人也会到现场,一是观景,二是防火。还有一些20多岁的小伙子,可能是留恋失去的少年时光,也会加入“火把赛”。由于他们事先没有准备,就索性用绳子捆一大团干草,点燃起来上下舞动或四方旋转。又大又旺的熊熊火团不断燃起,让火热的气氛达到高潮。少男少女免不了拿着火把追逐嬉戏,打灯笼的小孩也来凑热闹……这样的场面会持续个把小时,许多孩子被大人叫回家时仍恋恋不舍。

    家住十里地,各处一乡风。还有的地方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也会撂火把,与正月撂火把的场景差不多,都是农家庆丰收的习俗。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滁州广播电视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遥忆儿时除夕夜     下一篇:闹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