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习作教学的“移情”之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次,我观摩了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彭才华的习作教学课《斑斓》很受启发,尤其是彭老师的素材意识和他的课堂理念、才情等。

    课内VS课外

    彭老师的素材意识勾连了课内与课外,他由一幅图“看图写话”导入,恰是骆宾王的《咏鹅》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引出颜色的“现”,顺势彭老师让学生修改写话二次创作。接着,彭老师还用了董说的《西游补》25种颜色印证颜色的“多”,再用萧红的名篇《火烧云》学习“状物颜色词”并创造新词,学生创造出如“葡萄紫”“雪白”“炊烟色”等新词。彭老师运用《火烧云》还有一个过渡的作用,即引导学生从语段中三个“一会儿”体味颜色的“变化”,过渡到让颜色“活”出来。彭老师分析“杜甫《绝句》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__?’”得出“对比”的写法,运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出“渐变”的妙处,还用了教材《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一句引导学生体味“动化”,以至彭老师对鲁迅名篇《祝福》同一个人物不同场合几段色彩的对比、《红楼梦》王熙凤出场雍华富贵色彩等看似信手拈来,正是彭老师对诗文进行整合、重构、运用,让这一课的内涵丰满起来。他在一节习作课上架起了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带领学生探索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技巧VS自主

    《斑斓》教学结构严谨,彭老师重视习作技巧的传授:让色彩“现”出来,让色彩“多”起来,让色彩“活”出来。如何让色彩“活”出来,彭老师又教授了三个技法——对比、动化、渐变。

    对于写作技巧要不要教,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各大流派的争执。有人认为,写作就是要让学生随心所欲表达,“自主”才能写出各自的独特感受。但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习作水平不高或在原地打转,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是局部的知识要素缺失。学生状物写景文章描摹不逼真,缺乏色彩画面感,对状物写景局部的“色彩”要素关注缺失,教师有必要引导关注。而在彭老师的课堂上,通过练笔写话多次展示,学生实现了从不会到会的转变。

    既然通过练习写作水平会有提升,那就说明写作一定有技巧,好的写作技巧与文学并不相悖。

    诚然,彭老师课的最后部分,对写好色彩的最高境界的传授,对法国文艺理论家德尼·狄德罗那句“素描给人和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的理解,对于孩子是比较难的部分。但他传递的理念是:语文课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用知识去思考。

    趣味VS移情

    彭老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儿童趣味和课堂氛围稍弱,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的积极调动。

    我们在一些习作课上,能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是为了表达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这样的习作课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交际语境”,也就是“写作支架”。但是这节课,孩子的写作趣味在哪里呢?我们看到,彭老师是把写作的技巧进行了分格训练,练的痕迹比较重。

    同时,彭老师在这节课中移情较少。习作课要引导学生从说到写,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是一节课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儿童习作课堂中,如果我们善于移情,就会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成就动机。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厚兴郑伟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