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评价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评价。当学生经历一个阶段教育之后,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与判断,为未来学习生活作出方向性、路径性、策略性引领。学生发展评价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五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状况。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发展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核心,存在着重分数轻能力、重考试轻评价的现象,甚至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划等级,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实际上,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学生发展评价是一种最简单、最易操作的结果性评价,对于反馈教学效果特别是评价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然而,考试评价如果陷入“唯分数”“唯升学”的怪圈,就偏离了学生发展评价的方向,会引发教育的严重问题。

    在新一轮教育评价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被提上日常。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过程需要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包括来自学生、家长、教师的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将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数评估与综合表现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与学科测试相结合、日常成绩与关键考试相结合,开展多元化评价。

    学生发展评价实质上是一项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个性发展等多个维度设置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把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评价过程,必须依据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甚至依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还需要倚重区块链技术增强评价的可追踪性,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发展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学生发展评价具有动态性与差异性等特征。学生成长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拘泥于某一固定时空的静态评价难以准确评价,只有实施贯通学生发展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才可能更好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正因为如此,学生发展评价需要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纳入评价范围,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状态。

    就某一个具体学生而言,其学习和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发展评价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靠人力难以企及,必须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习纵向全过程即不同年级和学段,以及横向全领域即德智体美劳等要素融为一体,建立立体化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手段,为学生发展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应用场景。学生发展评价最终是给学生“画像”,真正落实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支撑的大数据评价,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这就需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发展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班级,每一名学生都对应一个经过数据处理的“数字化学生”,按照规范要求上传学生学习和成长情况数据,按照权限可视化了解某一个学生、某一个班级、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一个学生群体的学习和成长状况,获得相应的过程评价。

    首先,要建立学生发展评价标准体系。标准是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发展评价更是以标准体系为依托,在横向上需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的标准,在纵向上需要明确各年级学生学习发展的标准,逐步建立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服务标准体系。

    其次,要建立学生发展评价网络平台。每个平台至少由三个中心构成:一是评价数据收集中心,负责采集、分类、储存学生学习和成长数据;二是评价数据分析中心,按照需要对学生进行立体评价,并按照“谁评价谁负责”的原则,生成、出具、储存评价报告;三是评价结果反馈中心,根据需要提供基于学生立体评价而生成的改进学习、教学等建议。

    再次,要建立学生发展评价保障体系。无论是数据采集、运行处理还是评价服务,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需要严密的组织体系、科学的制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同时,还要建立网络防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学生发展评价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领域横向评价于一体,其海量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判断,也只有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可实现。

    最后,要建立学生发展评价反馈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进入评价网络系统,按照权限浏览相关信息,借助系统的各种软件和工具实施智能化、可视化、实时化管理。依据互联网技术可以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发展变化情况,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教育问题等进行及时处理,并对学生发展状况及教育教学提出改进性意见,根据系统生成的数据报告和政策建议制定教育政策,充分发挥学生发展评价的教育引导价值。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