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 见“无用”的教育更“有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和家长责怪孩子,你不好好做功课,读那些课外书有什么用?你不好好写作业,去做那些手工有什么用?你不好好待在家里学习,跑到社区搞调查有什么用?

    按照他们的标准,孩子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成天只刷题,只读课本,不停地奔波于补习班,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相反,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去听鸟鸣蛙叫,去看花儿绽放,去感受大自然的广阔无垠,去触摸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去浩瀚的书海里尽情徜徉,这些都是无用的。

    现在的教育,差不多都是冲着“有用”的分数而去,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的一切,为了分数甚至不惜一切,凡是立竿见影能够提升分数的便是有用的,反之则是无用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贵的、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无用的东西。人类真正的幸福,也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带来的。

    比如,音乐有用吗?美术有用吗?诗歌有用吗?这些看似都“没用”。可是,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音乐,没有了美术,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很难想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人们的生活状态又会变成什么样。

    固然,书本知识“有用”,分数也很“有用”,它或许可以让孩子考一所好学校,获得一块敲门砖,然而真正的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分数的获取吗?

    有教育家曾说,把在学校里所学的有用知识忘掉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有用的知识,也不只是分数,而是知识和分数之外的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东西。

    其实,真正陪伴孩子未来人生、为其终身幸福奠基的,不是那些枯燥的知识和冰冷的分数,而是这之外的那些看似暂时“无用”的品性、操守、习惯、意志、心态、能力、素养等。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本性是玩耍、梦想、求异、好奇和探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从小就没有嬉戏游戏玩耍,从小甚至连发呆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只有满脑子的死知识和死分数,你会指望这样的孩子今后有什么思想和智慧,有什么灵感和创造力,有什么大的成就和作为。

    我甚至在想,这样的孩子能不能自食其力,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能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比尔·盖茨在上学时“不务正业”,干了许多“无用”之事,鼓捣那些“破计算机”,在19岁时竟从哈佛退学,让父母伤透了脑筋,然而却创造和书写了微软神话。

    台湾心理学家游桂乾的童年是在爬树、游泳、垂钓中度过的,这些无用之事,却是他“活至现在为止最美的时光”,并且“常常在夜阑人静时想起这一段,嘴角仍会泛出一抹浅浅的笑”。

    我以为,支撑做事与行走的绝不是学生时代学习到的简单的书本知识和考试的分数,而是那个时代在捉迷藏、玩游戏、打水仗、看小人书、割草放牛、为父母干农活中收获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是这些给自己的人生所打下的精神底色。

    “有用”的教育,几乎把一切都押在了对知识的识记、对分数的疯狂追求上了,并且把一切着力点都指向9年、12年之后的那两次考试,自然无暇顾及对那些无用的东西的欣赏和探索。

    这看似是对孩子负责,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一种十足的功利教育,更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身心的束缚和禁锢。

    而“无用”的教育,虽然与书本知识无关,与分数无关,与升学无关,与就业无关,却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能够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够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够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幸福奠基。

    决定教育的“有用”与“无用”,不在于别的,关键是看教育该给孩子带去什么,孩子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现在对于孩子的那些“无用”,将来可能成为“有用”,并且完全有可能让他们一生受用。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