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这块石头,开出了花
傅国涌先生新出版了回忆散文集《开门见山》,得书后欣然读完,却备感深沉、厚重,一时无语,良久默然。
“开门见山”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回望故乡,回首成长,讲述自己走到今天的一种人生,一段经历。二是这四个字也是傅先生家乡原景,他长于雁荡,与石为伴,从小开门即见巨石,正是“开门见山”。
或许,读书之后仿若无言,正因这石之意象鲜明,沉甸甸压过来,故不能言、不敢言——全书劈头第一句就是,“故乡是个山村,在温州雁荡山的东外谷。仿佛千年万年都是静止的”,傅先生一步一步,从这样的“静止”中,在一篇一篇文章里,生动地走出。
傅先生说自己是先识山再识人,“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认识,是从山开始的,山的沉默,山的呼吸,山的坚韧,山的包容,山的寂寞”,是他自幼最深切的体会。在《山·水·穷》一文里,他书写了对雁荡山石的考证,历代名人在此的行走与题词。屐痕处处,带来诸多思考,“对于这座大山来说,人类生活的时间刻度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傅先生称父亲这一生就是“石头生涯”,拥有的就是一块山中普通石头一样的命运,“自信而淡定,不争不闹”。石头在,石头般的父亲在,故乡就还在。甚至,即使人们都不在了,这些石头也还会在。
我有一个感觉,“石头”在《开门见山》里,于傅先生是物理环境,更是精神写照。《开门见山》三组杂忆,“儿时杂忆”“师友杂忆”“读书杂忆”,将这些“杂忆”串在一起又牢牢系住,就是傅先生眼前与心中的这些“石头”。他的成长经历,他的亲人师长,他的同学好友,都有着石头一样的品性,或者沉默,或者谨守,或者从容,“迎接一切的风雨,熬过了漫漫长夜”。
一路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滕万林老师》《似水年结凝成冰》《九山湖畔有吾师》三篇,每一篇里都有石之沉静、石之包容,又如古人言“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这几篇若以心相叩,自是回响不绝。《滕万林老师》的结尾相当耐人寻味:“无论历史还是现实,过去还是将来,心灵为‘一’,爱默生的话让我深感安慰。他让我相信人类拥有同一个心灵。”过去与将来的无数世代里,这些石头始终不渝,淡观沧桑,傅先生用他的话明确表达了“我们在雁荡山与世界对话,山中的小世界可以连接山外的大世界”的感怀。
此后“读书杂忆”数篇,就是傅先生从山中的小世界走进了大世界……不能小看山中的石头,“千万年静默地站在那里的山实在是有资格笑谈山下人间的”,它们看得太多了,可以是预言家。傅先生此后潜心历史研究,不就是于时间中寻找时间,“笑谈山下人间”?
人的成长,有时候真的就是从起点回到起点,《开门见山》也是这个意思——其中最珍贵的自然是生命的履历、心灵的探求。
对傅先生来说,在这样一个小山村,“开门见山”的童年与少年,难以说得上欢乐,所以《开门见山》这本书读来并不轻松,文字背后是傅先生思想的脉络,是他对历史、人生的追问。“八十年代的梦想”早已化为灰烬,而那些石子滩上思考过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他——又是几年过去,傅先生有答案了吗?
合上《开门见山》,想着今天的傅先生,想到他的国语书塾,想到他的雁荡山,想到他的石头,我忽有所悟,傅先生应该不需要什么“答案”了,他早就看见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在做什么,故而才有这样的豁达通透,“开门见山”,娓娓道来。他正是在向着他所热爱的张謇靠近:“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谁说不是呢?傅先生做成了雁荡山上的一块石头,等啊等啊,著书立说,终可遗留一二有用事业。这块石头,开出了花。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