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贵论学校转型④为“学习”而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比利时罗汶大学门前有座雕塑,一个学生手捧一本书,另一只手握住一个水杯,从头上浇下水来,寓意是将知识灌进大脑。这是19世纪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行为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100多年前,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他所说的是教育,其实教学亦然。

    教学不是教师灌输和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一切教育本质上是自我教育,一切教学本质上是自我学习。

    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学习”的传统,“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有学者统计,论语中“学”出现了64次,“教”出现了7次(钟启泉)。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中国第一篇专门的教育论述是《学记》,《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古代就有“学堂”之说,近代才被“教室”所取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教学走向学习是一种回归。

    从认知过程维度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认知活动的复杂性是正相关的。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低阶目标如记忆、理解、应用等认知活动,可以通过教的方式实现;而高阶目标如分析、评价与创造等复杂性认知活动,则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建构才能更好地完成。

    从教走向学,是指向更高阶的知识维度,即能力和素养。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和技能是可教的,而能力和素养是不可教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实践性活动才可能得以形成,素养必须通过知识的活化和能力的迁移才可能形成。

    从教走向学,是课堂中心和学习主体的转变,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还原为学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建构,教师的角色定义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从教走向学,教师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习的大单元设计,设计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与关键任务、评估和诊断,同时要研发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工具与脚手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二是课堂上的学习引导和组织。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教育(Education)的词源学含义就是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目标和流程的引导与控制,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关注与支持,对学习的观察和过程性评估。

    所以,从教走向学,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定位有所不同,教师要设计学习、领导学习、评价学习和促进学习,难度其实更高了。

    从教学走向学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在青岛中学探索从教走向学的课堂教学转型,鼓励教师创新教与学的方式,为学习而设计,进而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有时候,我们的教师会担心,从教学走向学习,这样的课堂效率不高,教学进度可能难以完成。因为我们通常认为,以教为主的课堂效率高,从时间和内容上都是可控的;而以学为主的课堂缺乏效率,随意性大,难以掌控。一个定律10分钟就可以讲清楚,如果一定要让学生去体验和探究,非半天时间不可。

    其实这是从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的角度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方便于教,而不是方便于学。考虑的只是教的效率,而不是学的效率。教师关心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了,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效益究竟如何,则不关注。这本质上涉及教学观的问题。

    教永远是为学服务。“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别人没有买你的东西,就不能说你卖了”(杜威语)。没有学习行为的发生,就不能说完成了教。因此,教师的全部着眼点应该集中于此:让学习真实发生。

    让学习真实发生,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并在任务驱动的学习中培养能力。

    当然,学习本身也是需要指导的,比如合作学习如何展开,项目式、任务式学习如何进行等,必须有工具和方法的指导。这就将教与学内在地联结了起来。但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学生为未知而学,教师为学习而教。

    当然,在从教学走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不能被悬置,无论“教学”也罢,“学习”也罢,其中的教育性始终为先。“教育”的责任和意义,不能也不应消解在“学习”的话语体系之中。

    (作者系青岛中学执行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