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美好生活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家长问我,老师,你总是说要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可是言之不详,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所谓原力觉醒,大概就是唤起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从何而来?一个人唯有从事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才会将生命的热情赋予它。否则,低效、摸鱼、磨洋工,什么都来了。成年人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

    所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孩子探索,才是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如何唤起孩子的原力觉醒?我觉得有三点非常重要。

    首先,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这是需要从孩子0-3岁的日常生活中就开始培养的。比如吃饭,中国家长大多喜欢给孩子喂饭,孩子不吃的话,就一边玩玩具一边喂。我看到过一个场景,一位老人给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喂饭,一手拿小碗,一手持瓢羹,从小区一直追到闹市区,令人莞尔。

    当然这肯定是不对的。喂饭这件事可能会导致一个后果,孩子要是跟你闹别扭,就会赌气不吃饭。因为家长给孩子的心理暗示里,吃饭都是为家长吃的。你现在让我不爽,我就损害你最爱的宝贝——孩子自己。

    当然,最关键的大概就是上学这件事了,一定要把学习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否则,学习是为爹妈学的,考试也是为爹妈考的,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学会为自己负责。

    关于学习,我的经验是,从小学开始你可以关心他,但不要替代他。

    比如,写完作业让孩子自己检查,看看有没有都做完、做对。而不是家长替代孩子检查,尤其不必像阅卷老师那样批改,顶多例行公事签个字……

    其实,在你替代孩子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我还有一点心得,就是让适龄的孩子参加可靠的机构组织的游学,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我曾经带着20多个孩子去游学,一路上孩子们出现了各种状况,有丢充电线的,有丢凉鞋的,还有丢钱包的。当然,我们尽量帮孩子找回。但我也跟丢东西的孩子家长说,这就是成长,是试错,这也是游学的一部分。这次丢了,有教训了,下次就会有进步。

    当然,学会为自己负责,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有时候你放手了,孩子没做好,这其实是教育的契机。你要告诉他,这是成长的必然,多试错几次就好了。而不是指责他,指责会挫伤孩子的信心,鼓励则会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力量。

    其次,一定要支持孩子的兴趣。

    有一个成语叫“玩物丧志”,但我觉得玩物非但不会丧志,反而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以我自己为例。年轻时我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经常会通宵玩。当时,常有同事用“玩物丧志”这个词来形容我。但是20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些同事的“志”有没有被消磨掉,至少我本人还在持续成长。

    不过我在玩游戏的同时,还把玩游戏的故事写成了文章,成了《计算机时代》的撰稿人。我觉得,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才会焕发出激情。

    支持孩子的兴趣,不是鼓励孩子“玩物丧志”,而是支持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

    而且,孩子的玩耍有时恰恰是最重要的学习。我有个同学从小对机械格外内行,跟他爸爸一起修拖拉机,弄得满身机油还开心得不得了。后来,他在中日青年技工大比武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在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工程师。

    最后,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多数家长一看到“成功”这个词,就会想到鲜花和掌声,想到荣誉、名声、金钱……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能也很重要,但都只是外在的表现。

    我要说的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你把你喜欢的一件事真正做好,就会感受到一种愉悦。这种成功的自我奖励,是任何外在的物质无法替代的。

    就像我写东西,要是写出的文章有新见解,突破了此前的思考,这才是我所谓的成功。而这个时候,我所得到的自我奖励,也许与庖丁解牛里“为之四顾,踌躇满志”接近。而这种愉悦,恐怕也只有得到过这种愉悦的人方能理解。

    这种成功的心理机制特别重要。这种自我奖赏,是促进一个人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动力之源。你曾经成功过,可能就会不断复制成功,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这样,就是“人生赢家”了。

    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成功的心理机制非常重要。但这种成功并不能简单获得,即便是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也会有一个苦心孤诣的追求过程。有兴趣,有过程,有成功——求学阶段的学业如此,未来人生阶段的事业也无非如此。

    那么,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呢?那就要参考前面两条,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一定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家长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出正向反馈和中肯建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