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20年观察三次课改的迭代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的20年课改历程分为3个阶段:上海市建平中学、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上海市金茂学校。1.0建平时代:建平中学是公立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2.0明德时代:明德实验学校是公立学校,但是委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管理,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跨学科阶段。3.0金茂时代:金茂学校是企业投资建的民办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超学科阶段。

    建平中学的学科课程改革。首先是构建学校新课程系统,按照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围绕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整合德育和教学,建立包括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的学校课程系统。学校构建涉及高中所有学科100多个模块的课程系统,包括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

    其次从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课程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以语文课改为例,学校建构新语文课程模块,包括四个系列: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语文写作系列——“思维”与“作文”、语文知识系列——“陈述”与“程序”。课程充分体现经典性和研究性、自主性和个性化。

    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最有价值的是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的水乳交融,在课改的同时促进课程文化再造。自觉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自觉的课程文化,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

    明德实验学校的跨学科课程改革。学校客观上有两个优势:其一是跨度长,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办学;其二是体制新,公办学校委托管理,兼具公办和民办两大优势。改革的基本策略就是打开:把学校打开,把办学理念打开,把思维方式打开,把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把教师队伍打开,把评价方式打开。

    课程结构思想之一是由“体系课程”转变为“谱系课程”,其核心是由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学校的课程谱系包括3个层面:必修的国家课程,其改革方向是校本化实施;选修的学校课程,其改革方向是生本化建设;自修的特需课程,其改革方向是个别化服务。

    课程结构思想之二是由“统一课程”转变为“差异课程”,其核心是由群体课程走向个体课程。学校全面实施走班制、选修制、特需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发展方向。

    课程结构思想之三是由“单维课改”转变为“立体课改”,其核心是由机械的跟风式课改走向充满活力的自觉课改,由单一维度走向全方位系统改革。学校所谓课程结构变革从3个层面展开: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重新建设。

    课程整合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关注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系统;着力提高的是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解题能力;重在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能力;着眼于未来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学习。

    金茂学校的超学科课程改革。学校在继续推进学科课程改革、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基础上,推出超学科课程。超学科课程是指:不考虑任何特定学科的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者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整合课程。学校从行走德育、智慧学习、语言人文、科技创业、高雅气质等领域设计并研发跨学科及超学科的学校课程。以智慧学习为例,分为创意想象和智慧思维两大系列,是着眼于学生思维底层的课程,是着力发展学生想象与思维的课程。

    20年的3次课改尝试是迭代发展的。随着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在逐渐加大,课程改革的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作者系上海金茂学校总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