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视窗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智囊团”
教研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隐形翅膀,是强师提质的法宝。一个学科的区域教学质量,与当地教研员的理念、能力密切相关。有个优秀教研员,相应的学科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优秀教研员通常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先进的理念、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教研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牵线搭桥、畅通道路、提供平台。教研员的工作直接作用于教师,间接作用于学生。
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厘清学科教学的基本问题,确立一以贯之的教研主张,不跟风、不折腾。面对批量生长的新主张、新口号,许多教师缺少判断力,在选择中变得茫然、纠结,在频繁切换关注点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冲突。
教研员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厘清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始终把课堂教学和教师培养作为关注点,并在各种活动中传递价值观,引导一线教师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这些都是基本问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课堂教学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并提出对策,反复强调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是教研方式的转型,都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主体与主导、基础与发展、手段与目的、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教学与研究等关系。通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探讨和解答教师的困惑,并不断渗透这样一个观念——教育教学变革要扎实基础、秉承传统,要努力在“风尚”与“传统”间寻找平衡,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才是衡量好教育、好教师、好课堂的唯一指标。
教研员需要帮助教师确立学生立场和“用户至上”的理念,让他们拥有专业成长的自觉和格局;需要始终明确,教研面向的是整个教师群体的常规教学工作,需要做好托底工作,关注实践层面的关键问题并持续研究和不断跟进。
创新教师成长机制,推动不同层次教师的群体发展,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促进名优教师的再成长。教师队伍建设“抓两头”,即抓住最“顶尖的”名师和最“年轻的”或偏远农村一线普通教师。从全省范围看,每年有许多新教师入职,其中许多是非师范类专业,入职前几乎没有站过讲台。尽管他们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教材教法的基础薄弱,对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缺乏适应过程,而绝大多数又被安排与骨干教师相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
如何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教研员要协助学校教研组为他们提供“扶手”和“路标”,让他们清楚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
“结伴成长”,让新教师与名优教师“结伴”,名优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新教师从名优教师身上汲取营养,缩短成长期。名优教师在帮扶中获得再成长;成立名师名校长联盟,既是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团队质量整体提升,也是为了营造专业共同体的学习氛围,让名师名校长互帮互学、相互促进;跨区域组建省学科乡村教研共同体,探索名师助力新教师成长的机制与策略,改进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基本环节,形成集体备课、现场改课、议课聊课等范式,扎实推进不同层次教师的群体发展。
精心策划活动,确保常规教研活动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让一次活动牵动一群人,注重活动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好课”的生长、“名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推动,更离不开教研员的长期关注,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指导和服务基层的主要抓手。调动教师对教研的热情,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角,是设计和组织教研活动的核心。
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项活动应该纳入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同时,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的主题,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
我们提出了“让一次活动牵动一群人”的主张。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导向,无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公开课还是调研时的随堂课,真正能够体现学生立场的课并不多。原因在于,一方面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许多教师已习惯于以教材为本、讲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惯性很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受自身观念和经验的限制,在指导和引领课堂教学变革中缺乏学生立场。
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次活动都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公布主题,不定课题,活动开始时临时抽签定具体课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注重研、评结合,促使展示课向常态教学回归,并注意活动成果的推广。
重构教师研修文化,营造求真、务实、开放、互助的教研氛围,确保教师主体地位,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卷入。教研需要团队,团队需要有一种好的氛围才能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团队表现优异的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间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的程度越高,幸福感就越强。在求真、务实、沟通、包容、协商、互助的团队文化中,倡导“尴尬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的教研心态,大家在“想明白、说清楚、改到位、做出来”的磨课中不断形成代表作,共同成长。
近年来,我们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改课”教研,将教研员对教师的“评课”变为教研员与教师一起互动“聊课”及教师之间相互“改课”,从“说给你听”变为“做给你看”,转变了通常教研活动的“听时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一动不动”的局面,采用“抽签+自荐+推荐”的方式,带动所有教师深度卷入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活动的全员、全面、全过程参与。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