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思政课“润物无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春江路、明月路、自清楼……看见这一个个‘文艺范’的名字,我还以为到了名胜古迹园林景区。”去年刚考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班学生许达鹏说,“后来通过上大学语文课,我才知道原来‘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在我们学校附近写的,所以学校许多建筑、道路的名字都来自此诗篇。在这里上课,感觉自己都高大上起来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扬工院”)的不少学生在上完大学语文课后都深感自豪,表示语文课是他们最喜爱的一门公共课。

    与时俱进:打造行走的语文思政课

    大学语文课该怎么上?这一直是压在语文教师邓虹心头的大石头。“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好赶上了‘课程思政’的热潮,这不正是我们改革的切入点吗?”一天,邓虹眼前一亮,开始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她带领大学语文课程团队探索出以扎牢传统文化“根”、铸实红色信仰“魂”、同心共筑成才“梦”为目标,通过整合文学经典故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主题,按照小故事大主题、小人物大时代、小切口大格局的思路,提炼出贴合课程思政主题的教学内容。

    “国家提倡课程思政,但不是生搬硬套,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必须如盐溶水一般不着痕迹,润物无声。”邓虹说,“我们坚持‘故事先行’,提倡将社会热点、地方文化、经色经典、非遗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探索出‘以生为本’的‘学思践悟’‘行走的课堂’‘行动的课堂’‘体验式课堂’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思路引领下,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通过结合中国抗击疫情的现实讲解《诗经·秦风·无衣》,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与仁爱主义,通过课堂文字小游戏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独特性和简洁高效等优势,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产生自豪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邓虹带领学生到瘦西湖、史公祠、大王庙等历史文化景点“携诗游扬州”,在语文课中寻找诗和远方。“看,这些都是学生在活动后精心绘制的‘诗扬州’主题手抄报,这里有他们拍摄的关于扬州文化的视频,还有学生穿汉服跳舞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热爱。”说起这些,邓虹如数家珍,“我们要充分挖掘扬州的地方文化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从爱家乡、爱第二故乡到爱中国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思政因子在无形中熏陶90后和00后的小可爱们。”

    开拓创新:让思政课“潮”起来

    在扬工院,说起“创新”“个性”,学生就会想到语文教师姚晓楠。作为 “90后”,姚晓楠的课堂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在回归语文温情的同时,又常常妙趣横生。

    “一门在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处于‘食物链’底端,如何引起学生兴趣,不被学习者冷落,是我常常思考的事情。” 姚晓楠表示,她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准把脉学生感兴趣的共情之处,着力打造有点“潮”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蚂蚁金服暂缓上市的新闻出来,姚晓楠抓住热点,和学生回顾莫泊桑的《项链》一文,让学生自由讨论超前消费和诚信观念;讲到《诗经》中的爱情,姚晓楠联系《民法典》、网络上热议的“婚前财产”等概念,提醒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新考入扬工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说:“想象中的大学语文教师是古板严肃的老夫子,没想到走上讲台的是一位活泼爱笑的邻家小姐姐,非常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每次上课都提供多样化的视角让我们去思考问题,每节课都令我们非常期待。”

    工作两三年来,姚晓楠对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保持高度热情,课后坚持听自己上课的录音,并进行记录与反思,同时在个人公众号上也会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教育心得。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课程思政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视角,提醒我注重挖掘文本在当下的意义,也让我的课堂变得更贴近学生。” 姚晓楠说。没有浮躁的外壳,姚晓楠就这样将新时代独特而新鲜的生命体验“糅进”了课堂。

    承接传统:打造思政课“第二课堂”

    为了将课程思政延续到课外,在大学语文课程组共同商议后,2017年春,教师禚宝斌带领学生成立了学校第一个文学社团——鹤鸣诗社。很快,诗社就招收了十几名热爱文学尤其是诗词的学生。“少年情怀总是诗,给学生提供一个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平台,这是我最初提议创立鹤鸣诗社的原因之一。”禚宝斌说。

    “闻名色变出行艰,白纱掩面恐牵连。一曲高歌敬天使,满腔感恩幸国援。”疫情期间,社团成员在家学习,被国家抗疫行动感染,忍不住写下诗歌并分享给禚宝斌。“在我国诗歌领域,从屈原、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到闻一多等,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提到诗歌传统,禚宝斌忍不住说,“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浸在网络文化里,迷失在游戏世界中,思想的领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有快餐文化去占领。通过带领学生写诗,可以激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堂上,禚宝斌通过“《诗经》《楚辞》中的名人名字”“诗歌之最”等趣味方式吸引学生进入诗的世界,收获了一批“迷弟迷妹”。他还制订了一大堆计划:如与扬州老城区的绿杨诗社共建,组织穿汉服咏唱诗歌活动,将优秀的学生作品拍成短视频……禚宝斌希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写诗读诗,在第二课堂将思政理念延续下去。

    “我们希望沉潜文化源流,以人杰地灵的扬州地方文化为抓手,发挥语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课程优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践‘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的扬工院育人理念。”扬工院党委书记刘金存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