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课程人人都是博物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童话校园”。学校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城,处在长株潭融城的“绿心地带”。2017年秋季,我申报了一个名为“小小博物家”的课程,希望能借此课程让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拥抱生长变化着的“山水洲城,魅力长沙”。

    “移民”的孩子要寻根

    近年来,随着长株潭融城建设的步伐加快,长沙南城的崛起也在加速。学校生源来自周边几个楼盘,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多,被称之为“新移民”。在我执教的班级,会说长沙话的学生都不多,如何让他们认识脚下的土地?

    长沙之于这些学生,不仅是生活的城市,也是成长的家园。

    既为家园,当然需要知道“根”在何处。某种意义上说,“小小博物家”课程的开设意味着一次寻根之旅的启程。在课程之中,我与学生一起重新认识长沙,认识一个与日常所见不同的长沙,一个久远而深沉的长沙,一个富有历史感的长沙。

    长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城市。关于“长沙”的来历颇有典故——据传,周代按星宿分野,“长沙星”对应的土地就叫长沙,所以长沙又被称为“星沙”。长沙在楚汉时期就建有城邑,曾是屈原、贾谊流寓之地。作为历史名城的长沙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不用说太平街口的贾谊故居,也不用说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白沙路尽头的天心阁,单单一个湖南省博物馆,就有着道不尽的故事、讲不完的精彩。

    湖南省博物馆文物丰富,闻名遐迩。从博物馆开始发展其社会公共教育职能之初,青少年学生就是博物馆最关注的群体,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促进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开发了围绕湖南省博物馆的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指向过去又连接现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沙。

    一个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的孩子,飞得再高,也有“家”可“归”。

    沉默的文物在言说

    发现文物之美。围绕西汉马王堆汉墓,我设计了“轻巧瑰丽的素纱衣”“神秘奇异的T形帛画”“疑窦重生的挖掘现场”“无价之价的奇珍异宝”“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等内容,这些内容从博物馆藏品“素纱衣”切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文物静默,但历史并未消失。让文物“说话”,就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唤醒学生对文物的新认识并形成惊异感。学生将这种“惊异”融入日常生活,从而获得审美的超越性意义。素纱衣到底是一件怎样的衣服?我介绍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它是世界上最轻的衣服,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左右。”25克是个什么概念对于当时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能清晰感知。于是,我继续介绍:“这件衣服折叠后可以放入火柴盒中。”一件衣服可以放入火柴盒,这是多么轻巧,又是多么神奇。

    素纱衣所代表的是一流的制作、一流的审美、一流的时尚。在讲述了素纱衣的制作工艺和西汉时期的时尚美学后,学生想要了解马王堆汉墓的兴趣更浓了。

    培养欣赏之心。在“小小博物家”课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之心。罗素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若无欣赏之心,面对厚重的历史文物,学生将无所适从。

    三号墓挖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兵器、乐器、漆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均出人意料。其中,漆器共有316件,器形有鼎、盒、壶、钫、盘、耳杯、耳杯盒等;数量最多的是耳杯,有174件。

    何为耳杯?顾名思义,有两个像耳朵一样可供手握的杯子,说是“杯”却更像“盘”。“浅浅的,椭圆形,上有髹漆。髹漆是一种油漆工艺,使得器具光洁,上面绘以花纹,富有美感。”当我出示不同角度的耳杯并进行解说时,学生凝神屏息,听得非常陶醉。学生在那一刻与两千年前的耳杯心神交融,他们一边观赏,一边互相交流观赏心得。

    探求追问之趣。有了欣赏之心的学生,愈发被“小小博物家”课程所吸引,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神秘奇异的T形帛画”时,学生就问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帛画上的内容有什么含义吗?为什么古代的丧葬会出现T形帛画?辛追夫人出现在帛画上了吗?帛画是由谁创作的?帛画上的人为什么向西行走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文物与当下生活的巨大距离所带来的差异感,这些都让学生不断涌现出思考、追问和发现。

    追问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小小博物家”课程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带给学生好奇的眼光、思考的头脑,让他们从课堂出发、从课程出发,去探寻更大的未知世界。学习,往往是从疑问处开始的。

    “萤火虫”的人文行走

    课堂中的博物馆,无论多么生动、多么吸引人,终究抵不过一次真正的博物馆之行。

    于是,在“西汉马王堆汉墓”系列课程结束之际,我们举行了一次小小的庆典——“萤火虫”人文行走,“萤火虫”是我和学生共同的名字。学生自愿报名,在湖南省博物馆结伴而行,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

    我在活动前设计了一张“我是小小博物家”的综合性卷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参观,这样他们的目光才能更聚焦,参观之后才会进行更充分的梳理和表达。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相互激荡,成为学生的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体验。

    到了博物馆,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背后故事的熟稔都令人感到欣喜。他们在日常课程中与这些文物“神交”已久,现在站在文物面前,他们的眼睛放出光彩,嘴里喃喃有声,仿佛在倾诉自己的衷肠。参观结束后,学生绘制了参观路线图,创作了“最喜欢的一件文物”讲解词,探究辛追夫人保存的奥秘……

    经过“小小博物家”的课程,“长沙”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个轻飘飘的词语,它有了色彩,有了气味,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也“复活”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寻到了文化之根,遇见了文化之美,唤醒了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在不经意间流入了学生的血脉。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