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悦纳”课程: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在学校的“建筑博物馆”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建筑模型,在校园里的“自留地”种下水稻种子……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设置新颖而扎实,学校希望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升级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学生。
————————————————————
学校课程应该像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时刻面对社会变迁,包容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更为活跃的学习场景,增加更多的沉浸式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随时在校园里与学习建立链接——这便形成了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别具一格的“悦纳”课程体系。
润德、启智、健体、尚美、崇新,五个维度的课程领域激活了学校的“悦纳”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以根基性和延展性课程为渠道,自主研发了17个课程群。
润德课程包括根基性的道法课程,延展为仪式课程、节日课程、品行成长课程、体验课程等;启智课程包括根基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延展为阅读课程、学力课程、建筑家课程等;健体课程延展为运动课程、竞赛课程、体育社团课程等;尚美课程延展为环境课程、音乐社团课程、美术社团课程等;崇新课程延展为食育课程、劳动课程、社区服务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等。
学校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学习内容和领域的不同,在全学科融合、多种学习手段结合、各种教学方式整合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生命自由成长。
会呼吸的教室
在“悦纳”课程体系下,学校的校园环境以营造与学习相处的空间为主要设计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强调体验真实的学习陪伴。在这里——教室、走廊、厅堂的内涵被重新定义。
立足建筑家课程,学校教学楼的正厅成为“建筑博物馆”,古今中外的建筑家和最先进的建筑理念在墙上展示,展品柜上的陈列包含诸多沈阳建筑大学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
“这里是我们小组制作的大帅府模型,大帅府是沈阳最有名的建筑之一。为了复原模型,我们去现场测量围墙长度,完全按比例制作。这里是大青楼、小青楼、赵四小姐楼……”五年级学生秦湛洋是建筑家课程的小明星,他的小组最早完成了大帅府的模型制作,他本人也成为建筑博物馆的小导游,时常在中午时间为其他学生介绍大帅府。
建筑博物馆有一个专门展示学生模型制作的区域,从沈阳的“东塔桥”“大帅府”到具有地域特色的“吊脚楼”“陕西窑洞”,甚至上海世博会的建筑模型和古埃及的“金字塔”都陈列于此。
教室也成了展示的空间,板报上贴满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成果。学生从研究校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入手,着眼于独立探索的解决方式,以手工建筑模型为展示渠道,充分展现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和勇于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以及对于建筑的结构知识和审美底蕴。
学校还有许多其他的“悦纳”设计。比如在生态教室中,学校布置了一条“生物链”,从植物栽培到动物饲养,学生可以触及完整的“生态系统”;比如教学楼西侧的“悦美时空”,学生只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就可以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展示区,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开办“个人画展”。
在“悦纳”课程体系下,学校设计充满温度,积极的空间体验让校园环境与学习空间融为一体,愉悦学习和轻松成长在每一个角落自然而然发生着。
成为梦想中的建筑家
建筑家课程是“启智”维度下的课程之一。六年级学生美欣学习建筑家课程已有3年时间,她所在的小组正在进行比萨斜塔的建筑模型设计,需要解决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
“不能用胶粘成斜的,因为真正的比萨斜塔不是用胶粘的,所以我们用了两个星期才解决这个问题,仅复原图便做了几十张。” 美欣向全班展示时非常得意地说道。
“我们把饮料倒出去一部分,让饮料瓶倾斜,当倾斜到一定角度时,饮料瓶会因为达到平衡而停下来。此外,饮料瓶的底部也需要特别处理。”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美欣的小组终于成功复原了比萨斜塔,也获得了班级展示的“优秀”。
四年级学生刘新蕊为了计算东塔桥的车流量,选择了3个不同时间段,在东塔桥边足足蹲守了两个多小时;五年级学生朱芳仪专门跑到铁西老工业展览馆了解建筑特点……这便是建筑家课程的缩影。目前,学生在建筑家课程中已经完成了7个种类23座桥的学习、沈阳市19个名建筑的考察和模型制作、不同地域6种民居和不同国家11个著名建筑的模型制作,更充分体验了3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课程实施方案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以校本化。小小的建筑家课程让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注重课内教学、弱化实践体验,变成了以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为主,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展望世界、着眼未来,提升社会责任感,也锻炼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启“阅读DIY”之旅
每年五月,学校都会开启“阅读DIY”之旅。学生在自己最喜欢的书中找到灵感,复原书中场景,亲手制作道具和服装,自编自演一幕幕经典。从《三国演义》到《哈利·波特》,从《爱丽丝梦游仙境》到《儒林外史》,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六一”儿童节的戏剧展演。
“阅读DIY”是让艺术成为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方式。个性化学习不是每个人学习不同的内容,而是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学生会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鉴赏伦勃朗的画作,学习光与影的科学知识;会在科学课堂上设计个性化书桌,将贝多芬的音乐用于上下课的铃声……
细节之处见艺术,浸染之中显成果。虽然这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方式比传统课堂教学要更花费时间,但学生的学习体验却是真实而丰富的,他们的艺术审美层次也在飞速提升。
为学生制造“麻烦”
“崇新”课程可以说是专门为学生制造“麻烦”的课程,但这些“麻烦”也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动力。
学校有一块专门的“自留地”。每年春天,学生都会在这里播下水稻种子,等到秋天再回来亲手收获。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农耕体验是一节难得的选修课,在劳动中体验生命,在播种与收获间见证成长。
在食育课程中,从食育知识、食育情感到食育礼仪、食育劳动,学生逐渐开始树立节约理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最开始,学生连葱、蒜都不会处理,甚至还存在不认识葱姜的情况。后来,食育课程的价值逐渐展现,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了生活,感知到父母劳动的不易,更体会到劳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学校大队辅导员纪月如说。
自理课程模块包括“劳动吉尼斯”“自理运动会”等活动,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分别开设整理学习用具、清洁卫生和简单的烹饪课程等,进行劳动积分考核;劳动志愿者课程模块包括“班级卫生我保卫” “身边无废物”“我与小树同成长,我为学校添新绿”等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实践体验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感悟自然与社会,开发校园“步克农庄”和“生态教室”,与社会合作开展“小小置业家”职业劳动体验活动,开设家长讲堂让家长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
崇新向上,以劳树德。每解决一个“麻烦”,便有一群学生获得成长,“悦纳”课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系沈阳建筑大学附属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