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教学的挑战笔谈系列②促进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改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是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的重要内容,它引导教育者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审视和思考教育是否真正从学生出发、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地,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学习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呢?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弱等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在埋怨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应扪心自问: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上,我们是否进行了系统思考或给予了指导帮助呢?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之天性。每堂课,我们是否让孩子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是否给孩子设计了自带动力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乐于在学习上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呢?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但是却有不少孩子不知道应该在哪方面努力、怎么努力,我们给到孩子更精准的指导和帮助了吗?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教学实践中,学校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的转变、从课时教学到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从考试评价到学习评估的研究。

    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

    百度百科上对教学设计的解释是: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它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这样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要对资源和程序给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没有深入思考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虽然在自己“如何教”上想尽办法,但是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上却研究不够。学习设计是从如何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经历入手,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围绕学习目标,在各种学习资源、空间、工具、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支持下,规划与学生同行的学习之旅。很显然,这是一个从学习者出发的学习设计,它的主角是学生,贯穿学习过程的不是“教的逻辑”而是“学的逻辑”。

    2020年10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海淀创新人才培养班第一季课程开启。这一季的课程主题是“学校战略管理和我的行动地图”。在学习如何确定学校愿景和使命时,校长给每个组的学员提供了许多知名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先请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和讨论,然后再给大家提供判断愿景和使命的工具,让大家进一步思考。最后请学员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导师在大家深入思考和充分暴露学情之后,再进行点拨,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用“学的逻辑”设计的一段学习。这个过程是学员矫正认知冲突并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深刻的理解过程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迁移。

    从课时学习到大单元学习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从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开始。李希贵校长曾说:“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地必须‘顶天立地’。”我们的理解是,“顶天”就是要坚守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立地”就是要因材施教,力争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都有实际收获。充分使用好课上时间、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课堂高质量,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追求。多年来,课时教学以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分割,帮助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地教和学。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也常会让教师和学生有“恰到兴时不尽兴”的感觉。尤其是针对那些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需要深度体验和充分生成的重要内容,学习还不能充分展开。这就需要在学习设计环节针对核心问题或大概念的学习进行较长链条的设计。为了还原问题的真实性、复杂性和趣味性,需要把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以清晰的任务或成果为导向,让学习过程自带动力。这种学习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近年来,大单元教学、基于标准的大概念深度学习、任务式学习、STEAM学习等深受大家喜爱的重要原因。当然,如果能从课程校本化落地的角度,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资源支撑、评估反馈等环节对学科课程实施进行系统设计,一定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考试评价到过程性评估

    许多人用冰山模型来说明我们看不到的远比看到的多。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因为冰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9/10,所以冰山在水面露出的部分只不过是整体的1/10。这就像我们看到的孩子的学习分数,分数对孩子真实学习状态的反映,就好像那1/10。我们很难通过简单的学习分数来判断水面之下(思维方法、学习态度、思维困难等)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0年,国家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等一系列措施。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要求,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评价体系。单从过去以分数为主的校内学习评价来看,一方面这种反馈给学习者的信息远远不足,另一方面对反馈结果的利用不充分,甚至不当。因此,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见,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

    2010年起,北京十一学校就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代替了简单的分数反馈。在学校的众多奖励中,有一种奖励很受欢迎,叫作“改过评”,旨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它包含了对学生日常学习出勤、作业、课堂诊断、是否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小组合作、坚持度等方面的信息记录和反馈。这个过程性评价的分数和期末考试成绩会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生的最终成绩。有的学生为了让过程性评价的分数好看些,就会与老师商量,通过做更多的努力或者在某方面的更优表现去补偿和提高分数,让学习过程变得扎实。

    在十一未来城学校,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就采用了表现性评估的方式。评估组的教师设计了“动物园地震了”这个故事情境,通过让学生用积木为小动物建医院来了解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的掌握情况并对此进行评估;通过从众多词卡中寻找“跑丢的小动物”等来评估学生的英语单词掌握情况;通过“建造企鹅馆”来评估学生的艺术水平及动手能力等。学生在表达中出现错误或认识模糊时,教师及时告知并讲解。这不单单是学生各方面学习情况的评估过程,还是一个学习过程。

    从“对于学习的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评价”,再到“作为学习的评价”,在这种贯穿教与学整个过程的一致性评估下,师生瞄准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表现性任务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学生通过量规清晰知道学习标准和向哪儿努力。它就像师生共同开启的一段学习旅行,在不断的共同探索和反馈矫正中,让学习和评估过程合二为一。

    有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各种体验,其实都是在帮助孩子形成“核心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会使青少年始终勇于探索过有目标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有机会在学校寻找和开发自己的激情时,学习才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段有价值的幸福成长经历,且这个经历刻骨铭心。这时,教育就变成了链接个人与喜好的桥梁,“它可以让人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让人一辈子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让学生从学习的“被掌控者”变成“自我启动者”。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