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让劳动课程更有“中国味”
劳动课程应该怎样开设?有些学校会在校园开辟一块“种植园”,让学生参与、体验种植的过程;有些学校会开展许多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创造……这些都属于劳动范畴,但是严格而言,有些只能算活动,还不能算完整的劳动课程。
课程赋予劳动教育的过程和意义。完整的劳动课程应该具有目标、实施、评价等环节,应该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带着学生参与各种特色活动。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二十四节气”课程除了包含完整的课程环节,做到了“贯穿”和“融合”,还具备系统性、选择性、延展性等特点。
学校的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这是课程设计的一条主线;同时,学校深入探讨“劳动”的教育意义,将其分解成食育、农业、民俗、探究、家务等各方面的相关课程,这是课程设计的另一条主线。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课程便显得丰富而系统了。
节气有许多内容可以挖掘;比如针对“清明”节气,学校开发了食育、农业、民俗三类课程,让学生在这一天学做“青团子”、领养一株植物、手工制作风筝;针对“立夏”节气,学校开发了民俗、家务两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斗蛋”民间活动,另一方面学做“立夏饭”,学会摘菜、洗碗、整理厨房等家务劳动。这些课程中面对的“劳动”是不同的,这些“劳动”指向的素养是不同的,每种课程适合的学生年龄段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就突出了课程体系的“选择性”,多样的劳动形式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果让“劳动”的概念延展一些,那么“脑力”劳动同样属于劳动的范畴。学校依托节气设计了一系列探究课程,学生参与身体力行劳动的同时,大脑也高速运转起来。夏至时观测日影,学生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日影长度;秋分时参观农村,学生会来到综合实践基地,系统学习农作物的各种知识……这些都不是单一的活动,需要学生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知识,逐步完成整体目标下的每一个小环节;这些活动也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合作的方式去探究、去尝试。
劳动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课程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找到支点。“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如何更好地将其中的文化内涵融入课程,如何让劳动课程更加扎实也更加具有“中国韵味”,这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